宿州新闻 萧县新闻 砀山新闻 灵璧新闻 泗县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宿州市 > 萧县新闻 > 正文

黄河故道有个神奇乡村荷锄挥笔人人能书会画

来源:市场星报 2016-01-24 03:07   https://www.yybnet.net/

□记者赵汗青志强/文黄洋洋/图

萧县刘套镇刘套村,受刘开渠、朱德群等“龙城画派”的影响,加上当地农民书画院的风气传承,当地村民多数能书会画,一时间蔚然成风,在农闲时节作为休闲养生的学习锻炼,当地不仅出现了不少的画廊书馆,更有小型的另类“艺术沙龙”。

萧县当地政府为了培养更多人才向专业方向转化,出台利好政策,加速了作为书画之乡的升级。

黄河故道书画之乡名家辈出代代相传

位于黄河故道的古城萧县,群众酷爱书画,习字作画蔚然成风。从萧县范围内精美汉画石像的大面积出土,到明清时期的书画名人云集以及“龙城画派”的开宗,两千年的历史繁衍和几百年的风气沉淀,让萧县的书画之乡之名流传开来。

在这里,上世纪80年代就诞生了全国第一所县级书画院,1993年,萧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2012年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农民书画协会。在这里,刘开渠、朱德群、萧龙士等名人辈出,而人人能画、个个会写的氛围让书画之风代代相传。

如今,刘套镇农民还有着自己的“农民书画协会”,大家常在书画交流会上互相切磋。每当农闲时分,在萧县刘套镇刘套村,爱写善画的农民们,就三三两两拎着纸袋走进当地文化站,掏出毛笔卷帘,铺开宣纸,开始写写画画。

不爱裁剪钟情笔墨结婚嫁妆送书画案

在萧县刘套镇,今年四十多岁的王淑玲已小有名气,作为萧县刘套镇美协分会会长,她的艺术之路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农村人学画?大家会说你学这有啥用,不如学裁剪,天天赚不到钱,还要买纸买墨。”十岁左右,喜欢画画的王淑玲要学画,却遭到了周边人的反对,只有家人在坚定地支持她学画。王淑玲拜郑正为师,目前成为安徽美协会员,书画大家郑益龙等赞其作品笔墨浑厚,构图宏阔。

书画怡人,刘套镇民间书画的普及,也加快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当地人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影响了当地习俗的改变。

1992年,21岁的王淑玲出嫁时,向父母要的嫁妆很简单也很豪华,一张红色花案,一套上档次的文峰书报;待她如父的郑正老师送给了她丰厚的新婚礼物——一张中堂荷花、一把大牡丹扇画、一组梅兰竹菊四条屏,王淑玲墨香浓郁的婚礼仪式被画乡传为美谈。

“创作时能够忘我。”王淑玲说:“做了一天的农活,画画本身就是一种锻炼,作品和作画本身全靠气来支撑。只有坚持,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拿起锄头下田种地拿起毛笔挥洒丹青

在刘套村一户普通的农家,谁都无法想到,女主人苏平竟然是一位热爱人物绘画的“女文青”,可她同时也常下田地做农活。

和王淑玲一样,苏平也是自小热爱绘画,她说人物最重要的是传神,怎样画的传神,那就要靠平时的积累和修养。

“干活的时候,就观察土地、树木和小动物,看它们的状貌,在心里慢慢的摹画,等待下笔的时候,就知道从哪里下手,怎么画。”苏平说,有次看一位老师作画,就在心里将他作画的场景全部默记在心,回到家后拿出纸张,按照顺序画出来。

平时除了画画做农活,苏平坚持练习书法,“最近还在临张迁碑、练隶书,常看画论,读老庄哲学类的书籍,也喜爱古典诗词。”“有时在梦中都在画画,想怎样画得更好,更传神。”

新闻推荐

神奇乡村遍地“画家”多人踏入艺术圣殿

以刘套镇为代表的民间书画秉承重笔墨、重情趣、重师承的龙城华府画派的脉息,揉进了“重生活”的新意,其书画作品既涉及梅兰竹菊和古典诗词等传统经典题材,也艺术地体现了丝瓜、辣椒、葡萄、白菜、...

萧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萧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黄河故道有个神奇乡村荷锄挥笔人人能书会画)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