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新闻 萧县新闻 砀山新闻 灵璧新闻 泗县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宿州市 > 萧县新闻 > 正文

鱼鹰捕鱼□杨坤

来源:拂晓报 2016-01-27 21:35   https://www.yybnet.net/

数九寒冬,朔风凛冽,不宜户外活动,但此时却正是鱼鹰捕鱼的大好时节。每年入冬到清明,水温较低,鱼的身体僵硬,游动速度慢、不灵敏,而鱼鹰经过夏秋的饲养、休整,膘肥体壮,毛羽厚实,不畏寒冷,正好大显身手。

近日,在皖北萧县的夹山套水库,我们有幸一睹鱼鹰捕鱼的场景。主人划动渔船,把我们载到捕鱼的水域。水库一碧万顷,清波荡漾,澄澈见底,鱼鹰正好作为战场。

“嗷——呵呵呵……”一阵阵像号子又像歌声的呼喊不断从放鹰人嘴里发出,阳光下, 放鹰人划着一只小船忽左忽右,一会儿前行一会儿倒退,灵活地追逐着几只游在水里的鱼鹰,技艺十分娴熟,他不断用船桨拍击水面,一方面催促鱼鹰下水捕鱼,一方面激活水底的鱼儿,有利于鱼鹰发现目标。

笔者端起相机,换上400mm长镜头,把相机设置为高速连拍,调整好拍摄参数,目不转睛,盯着水面,希冀拍到鱼鹰衔鱼出水瞬间的场景。突然水花翻动,一条金色的鲤鱼浮出水面,紧接着,一只体态健硕的鱼鹰也破水而出,鲤鱼的头部被鱼鹰的长嘴紧紧衔住,鲤鱼不断挣扎,身体扭曲,尾巴摇摆,妄想挣脱,奈何鹰嘴锐利而且带钩,死死钳住鱼鳃,鱼鹰和鲤鱼斗智斗勇的同时,又有两只鱼鹰迅疾而至,似乎想要分享这辉煌战果。就在这个当口, 放鹰人快速驶来,伸出捞网,把鱼鹰和鲤鱼一起捞起。取下大鱼后,放鹰人喂给它一条小鱼,以资奖励,刚刚打了胜仗的鱼鹰,随即随着指令寻找下一个目标。

鱼鹰学名叫鸬鹚,原属野生鸟类,以鱼为食,是捕鱼能手——中国渔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驯养鱼鹰,帮助渔猎生产。据学者考证,《诗经·周南》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雎鸠,即为鱼鹰,诗歌描绘了古代人用鱼鹰在河边捕鱼的场景;在皖北褚兰镇汉墓出土的汉画像石上,就雕刻有鱼鹰捕鱼的场面;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戏题俳谐遣闷》中写道:“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的诗句,形象地描述了鸬鹚给水乡居民生活带来的益处;民国《微山湖志》记载:鸬鹚“啄锐而长。颈能伸缩,喜啄鱼。环湖一带渔户视作家畜。见鱼纵使没水,少顷以杵击砧,口中若歌若唱——渔人勒颈取鱼,百不失一。”直到今天,放牧鱼鹰的形式,和祖辈们,没有区别。

个把小时,鱼鹰捕获五六十斤鱼儿,放鹰人徐师傅开始收工,让鱼鹰歇息一下。鱼鹰洗澡撒欢,站在船边,晾晒羽毛。笔者得以近距离观看,它的形态近似雁鸭类的水鸟,体长约50厘米左右,羽毛呈黑色,带有紫色金属光泽,鱼鹰有着一张非常锐利而带钩的嘴,四个脚趾之间有蹼膜相联,徐师傅用“鹰头、鸡身、鸭脚”来形容它。徐师傅爱抚鱼鹰的姿态,发自肺腑,带有一种感恩的心态,他说:世世代代,鱼鹰和我们相依为命,也是我们家的衣食父母。据老辈传说,有一年冬天,爷爷推着独轮车,车上装着小船和鱼鹰,父亲在前面拉着,去微山湖放鹰。大年三十回来,用卖鱼的钱买了一头牛,一头毛驴,独轮车上装了两蒲包鲤鱼,车把上挂了一扇子猪肉——轰动乡里。

徐师傅自幼随父亲学习养鹰、放鹰,从管理、驯养鱼鹰到如何给它们喝水、喂食,如何让它们听从指挥去捉鱼等,慢慢摸索到驯养要诀:要明确奖励机制,奖勤罚懒,鱼鹰要是拿到大鱼了,得立刻给它吃一只小鱼作为奖励,还要用捞网把拿到大鱼的鱼鹰和鱼高高举起来,让其它的鱼鹰看看。拿着大鱼了才有小鱼吃,拿着小鱼没用,得不到奖励。

休息一会,鱼鹰们精神矍铄,跃跃欲试,徐师傅看准一处鱼窝子,在周围布上围网,架起小船,挥动竹篙,鱼鹰纷纷下水。鱼鹰本属鸟类,但在长期的自然进化过程中,为了潜水捕鱼的需要,它的翅膀逐渐退化,飞翔功能减弱,但视力却变得很强。鸬鹚的眼睛呈绿色,像鹰眼一般非常敏锐,十米之内只要有鱼活动,它就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钻入水中进行追捕。

经过刚才的热身,鱼鹰们在徐师傅口令的督促下,个个奋勇争先,这里水深鱼肥,多为鲤鱼、鲇鱼、鲫鱼、黑鱼等野生鱼类。由于准备充分,这片水域渔获较为丰富,鱼鹰此起彼伏,入水不久,一只只鱼鹰衔着“战利品”浮出水面,有时候三四条鱼鹰同时捕获,徐师傅一时手忙脚乱,奋力划桨,来回奔波;大鱼出水时,鱼鹰头部伏在水里,按住鱼头,不断和大鱼角力。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旁边一无所获的鱼鹰会突然冲上来,抢夺别人的战利品,捕获者当然不愿放弃,死死钳住鱼头,劫掠者衔着尾巴,互相争夺,徐师傅快马赶到,结束了这场内讧;一斤来重鱼儿出水时,最为精彩:鱼鹰奋力把鱼叼出水面,甩出一条优美的曲线,在太阳侧光的照映下,鲤鱼金黄的鳞甲熠熠闪耀,水花四溅,“甲光向日金鳞开”,鱼鹰不断把鱼儿在嘴边甩来甩去,调整鱼儿的姿势,狼吞虎咽,张大嘴巴把鱼头吞进嘴里——出彩的时刻到了,影友们的快门响成一片。快捷的速度、准确的聚焦,定格了鱼鹰捕鱼的精彩瞬间:鹰眼碧绿,灼灼有神;嘴如铁钩,死死钳住;鱼身金黄,尾鳍鲜红,虬曲挣扎,蜿蜒曲折;水花飞溅,飞珠溅玉,晶莹剔透。

驯养鱼鹰捕鱼,曾经是水乡渔民的拿手绝活。曾几何时,河浜湖面上,渔翁摇桨坐镇,鱼鹰猎捕纵横驰骋,风情如画;如今,随着水面的减少、驯养成本的提高以及驯养技艺的传承后继乏人,过去常见的鱼鹰捕鱼场景,正在一点点消失。鱼鹰捕鱼,应该也是濒临失传的渔猎文化遗产,如不及时记录,留下影像资料,再过若干年,也许芳踪难觅,成为绝响,岂不遗憾。

新闻推荐

萧县“四化”并举发展生态农业

本报讯  近年来,萧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做到农业投入减量化、果蔬产品无害化、秸秆还田肥料化、农业旅游联动化,农业生产显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n...

萧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萧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鱼鹰捕鱼□杨坤)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