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引擎和总抓手,萧县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统一思想、主动作为,心思用在调整上、精力花在转型上、时间用在升级上,结合县情实际,突出县域特色,凝聚共识,在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明确目标、找准定位,规划出全县战略发展蓝本,吹响转型升级攻坚号角,以务实、高效的工作策略奋力开创“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打造经济新动能
抓住大项目,就是抓住了经济工作的“牛鼻子”。 大项目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日趋凸显。萧县坚持项目带动,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责任追究制度化,抓好转型升级重点工程项目库建设,补足短板、增强后劲,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和省市规划,继续坚持重点项目和园区建设调度机制,深入实施县级领导干部联系包扶项目制度,全面实施“3个一”推进机制(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一月一调度),以项目促投入、以投入促发展。
工业园区是工业性项目的承载平台,是工业企业集聚发展和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萧县不断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和园区管理力度,着力构筑工业经济发展平台。轻化园依托“中国防腐蚀控制第一县”名片,重点发展防腐化工,适度发展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防腐化工产业基地。推动园区节约集约发展,大力推进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加大对低效用地处置力度,探索存量用地二次开发机制,创新闲置土地盘活方式,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工业项目、招大引强、税源企业和环境保护”为导向,着力加大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招商引资力度。
实施多元发展战略 打造全面开放新格局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城市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不二法宝。萧县围绕“多元发展、规范发展、加快发展、和谐发展”这一目标,抢抓“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机遇,紧密衔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参与长三角城市群、中原经济区、淮河经济带、淮海城市群、徐州经济圈等区域分工合作,主动、全面与徐州对接,积极融入徐州经济圈,形成错位发展优势,推进S301官桥至徐州段、徐州至皇藏峪、徐州至开发区等道路建设,加强区域对接,黄河故道与徐州段贯通,联合徐州汉文化,打造淮河以北汉文化旅游带,形成资源优势互补、游客共享。拓展开放领域。持续推进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加快提升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发展外向型经济,扶持培育实体企业扩大自营进出口,全面加快“引进来”和“走出去”步伐。
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 打造宜居新萧县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志,代表着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萧县坚持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上实施“114战略”,即:打造凤北为主体的“一”个新城区,提升改造现有“一”个老城区,实施“四”个出入口整治。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以黄口、张庄寨两个全国重点建设镇为重点,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完善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城乡面貌,带动镇域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高人口承载能力和产业集聚力。
实施改革创新 打造发展新环境
改革创新是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萧县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强化改革创新,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持续推动简政放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先照后证”、“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改革,激发创业活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管资本为主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农村综合、投融资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在环境营造方面,该县全面推行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准入管理,探索建立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快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打破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依法惩处垄断、不正当竞争和侵权行为,鼓励创新创造。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应用信用手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落实扶持政策,强化创新引导,以“输血”手段,强化“造血”功能,是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基于此,萧县牢牢把握政策扶持这一“定海神针”,大力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和政策支持,整合财政支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方式,设立多种形式的债权和股权性基金,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向首位工业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深入推进“4321”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全面开展“税融通”业务,出台过桥续贷机制,引导银行扩大贷款规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张瑶瑶吴婉君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进入冬季,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不利因素增多。萧县实行“四抓四查”工作法,切实加强学生接送车辆安全管理,确保学生平安出行。抓...
萧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萧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