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萧县深刻把握发展环境的机遇和挑战,坚持立足优势、趋利避害、积极作为,从六个方面系统谋划“十三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冲刺400亿元,财政收入3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居皖北县级前列。
构建新型工业体系,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坚持以“调转促”为主线,积极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园区转型升级三大推进工程,全力打造结构优化、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290家,其中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达100家,工业增加值125亿元,利税19亿元。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若干支撑经济发展的新的主导产业,确保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发展壮大机械制造业,改造提升能源原材料等传统产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打造新型陶瓷产业基地。推动园区节约集约发展,围绕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加快“一区五园”平台载体建设。
实施农业提升战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实施“五大示范”行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支持发展特色和观光农业。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力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180家,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20家,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350亿元。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及应用推广,加快农机农艺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提高发展承载力。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县”的发展思路,实施县城和镇村互动发展,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推进,促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社会管理一体化。围绕新老城区集聚功能,强力实施“114”战略,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新萧县。加快县城及重点镇棚户区改造,确保5年任务3年完成。加快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突出特色培育,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加速发展动力。继续强化改革开放,加强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提升行政效能;推进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有效发挥财政积极作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落实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稳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农村资产资本化,加快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根本转变。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民。强化开放合作意识,加快融入长江三角洲和徐州经济圈,发展飞地经济,推进区域合作。探索科学承接新模式,优化投资环境,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绿色萧县,创建国家和省级生态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能源、土地、水、矿产等资源有序开发和集约节约利用。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强化重点技术攻关,淘汰落后产能,切实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型能源产业,推广利用清洁高效技术。加快发展现代林业,不断创新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持续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工程。
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到2018年底,80%以上布点中心村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到2018年实现全县脱贫。强力推进富民工程,支持全民创新创业,逐步提高人民群众收入。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实现90%病人在县内诊疗。健全教体、文化、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本报记者 张瑶瑶)
新闻推荐
本报讯 2016年,萧县深入开展“城乡建设突破年”活动,强力实施城市建设“114”战略,全年计划实施城建项目92个,完成投资50亿元,完成PPP项目融资5亿元,征迁整理净地1...
萧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萧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