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座小小的古城总有一种久久不能飘散的味道,它陪伴我走过了童年,又陪我走到了现在,将来还会继续陪我走下去。
——题记
去过不同的地方,看过不同的风景,见过不同的人,品味过不同的风土人情,渐渐地开始明白,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段历史,一些故事,抑或是一种味道……
《括地志》中写道:“徐州萧县,古萧叔之国,春秋时为宋国附庸,”自古有“文献之邦”的美誉。可见其历史悠久,更显其文化气息之浓郁,这也确是名副其实,它是闵子骞“鞭打芦花车牛返”故事的发生地之一,是南北朝宋国开国皇帝刘裕故里,这座被历史充实,为风雨侵蚀的小城确实也担得起“文献之邦”的称号。
文献之邦,书画之乡,吾甚爱其书法。
初识书法,是在一个不大的书法兴趣班里,刚进入房间,便有一种墨香与纸香混合在一起的味道侵入鼻息,我喜欢这种味道,于是深深爱上了书法,至今已忆不起是怎样学习握毛笔,怎样学习用带有“大家风范”的姿势写毛笔字的了,只是偶尔还会想起书法老师那一句句话语:“撇如刀点如桃”或是“向下一顿笔,提笔向右作横,向上略提,向右略顿,回锋收笔”……那一句句口诀,书法老师的一板一眼,都让我看到了那积淀千年的文化,仍记得第一次写成一个完整的字时心里的喜悦,仍记得第一次得奖时的欣喜,仍记得第一次用三个小时完成一张八百多字的小楷时内心的沾沾自喜,我想,那时我所有的快乐,大概都只源于一种常常缭绕于鼻间的不知名的淡雅之香吧,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知不觉间这种淡雅之香就成了我心中的萧县的味道了。
一路走来,算算,学书法也有好几个年头了,由楷书到篆书,由篆书到行书,由行书到行草,由颜真卿的《多宝塔》到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看着书写的纸张由米字格草纸到宣纸,看着纸张的一天天加厚,这些带给我的是一天浓过一天的淡雅之香。
或许是因为早已习惯了这种味道,也渐渐淡忘了这种味道之于我的特殊含义,曾经带同学到家里玩,一进入我的房间,她便吸了吸鼻子,说:“我喜欢这种味道。”我竟不知她所说“这种味道”为何物,便问道:“什么?”她说:“一种说不上来的味道,是书香吧。”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她所指“书香”便是我爱的淡到骨子里的那种若隐若现的香气啊。
从前时间宽裕,每天总会写一张毛笔字,也不是为了进步,只是因为写毛笔字的人,一天不写,就会手生,于是,每天放学回到家,我总会站在书画毡前,手握毛笔带着或悲或喜,或压抑或潇洒的心情在宣纸上留下一段段被墨香环绕的时光。周围静静的,静得能听到毛笔与纸摩擦的声音,我享受这种感觉,这时我总会想起一句歌词“隐居山水之间,誓与浮名散”。就好像我是一个隐居多年的高人,不求功名,只为修身养性。斗鸟养鱼种花,游于山水之间,喜不自胜,那一副檀香木镇尺也伴随我走过了那段静穆的时光。
文房四宝,芊芊半尺多,起落动山河。可现在出现了一种传说中的无纸无墨的“文房第五宝”我很不喜欢这种东西,它没有我爱的那种味道,人们用它,或许只是为了方便,而忘了练习毛笔字的初衷吧。其实,写毛笔字也不需要那么多的繁文缛节,不一定非要执一杯香茗,也并不一定要笔墨纸砚样样俱全,只要一支毛笔,一双手就够了。每次写毛笔字,末了,总会在纸上写一句“众生喧闹,尘雾缭绕,我喜独欢。”
“泉中水墨丹青,花瓣落地也有声”的中国书法,水墨写意,重笔墨,重生活,重诗情,更多的是重味道的吧。那种墨香与纸香缠绕在一起的香气,那种一支笔就能书写出一个世界的时光,那段把淡雅之香当作小城味道的岁月,大概我一生都不会忘……
就像那句“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住在萧县的人心中大概都认为它有一种独特的味道吧。或是风土人情的自然气息,或是葡萄的酸甜,抑或是小吃的美味。而在我眼中,他就是有着淡雅、典雅之气的小镇,小到就像一转弯,便有一种熟悉的味道扑鼻而来。
在这个小镇,没有过多的风景名胜,没有太多的色彩,但我爱它。只因这缕淡雅之香。在我心中,萧县是一座从山水画里迁出来的古城,是诗歌里的一位温婉的女子,是一缕若隐若现的笔墨之乡。而这种香气,也是它之所以被称为“书画之乡”的原因吧。
新闻推荐
近日,萧县“俏语问花”女子书画展开幕,共展出书法、绘画作品40余幅。作者们以女性独有的视角和敏捷的思维,用多样的艺术唱响时代旋律,讴歌现代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
萧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萧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