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北城集村位于萧县圣泉乡最北部,全村共有居民410户、1560人,辖2个自然村,现有耕地2100亩,人均耕地仅0.74亩。曾几何时,村里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滞后、村庄环境杂乱、基层组织薄弱。自2014年10月以来,该村定规划、立项目、争支持、建设施、兴产业,优环境、美村庄、强组织、聚民心,奏响了北城集村跨越发展的新篇章,一个设施完善、产业初兴、环境优美、活力勃发的新农村日渐显现,人均年收入也由原先的不足2300元提高到了现在的5000元以上。北城集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大棚项目 错季栽培效益好
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是实现农民脱贫的一条有效路径。长期以来,由于人均耕地较少,该村将发展果树种植业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但由于该村传统的果树种植以酥梨、葡萄和桃为主,各家各户种植品种参差不齐,管理技术也不统一,产业化程度很低,水果上市时间和全国主要水果种植基地的水果上市时间基本一致,集中上市价格竞争激烈,没有形成比较优势,钻进了果树种植发展的“死胡同”。
为解决传统种植收益不高的现实问题,该村积极探索传统果树种植的提档升级之路。2015年,该村通过品种改良,大力发展优质梨、桃树,又把果树错季栽培作为调整果树生产结构,帮助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经过土地流转,该村前期建立100亩果树大棚种植项目,以此打开北城集村特色果树种植产业的名声和品牌,使大棚水果成为该村的经济增长点。
“大棚果树种植不用生火供暖,只要扣棚自然保温,加强肥水管理即可,而且病虫危害较轻,节省劳力,减少投入。果品错季上市,价格比露天种植高出数倍,经济效益可观。”采访中,该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王鹏告诉记者,大棚建成后,他们将按照现代农业管理模式运作,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力争使产品达到绿色认证标准,注册自己的商标,按该村贫困户每户两亩大棚水果,仅此一项,每户年收入可达4-6万元。他们计划采取成苗栽培,头年栽上苗,过年5月份即可上市,当年每亩大棚就可收入2万元。对于确实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计划采取合作社托管的方式为他们代为管理。同时,还计划逐步淘汰老旧树种,使该村的大棚水果面积达到1000亩以上,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大棚水果发展。
光伏发电 集体经济的“金太阳”
“家里用电不花钱,还能把多余的电卖出去挣钱,这样的好事,放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在采访中,北城集村周老汉指着村头的光伏发电项目设施场地,激动地对记者说。
在北城集村村头,一排排崭新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这个刚建成运行的光伏电站,是该村脱贫的新希望。“光伏扶贫是个新东西,它可以将太阳能这种天赐的资源变为收益,为村民的脱贫增收出力。特别是对于那些无劳力、无技术、无资金的贫困户而言,它是一条很好的脱贫路子。”采访中,王鹏对记者说。
据他介绍,这个占地10亩的光伏发电站场原先是个废弃场房,后来通过土地流转,搞起了光伏项目,这个光伏发电站投入使用后,除了能确保村里贫困户用电,给贫困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外,剩余的电量全部输送到国家电网,仅此一项,每年就能给村集体带来6-8万元的收入。
“这座光伏电站就是我们贫困户的‘阳光银行\’,只要太阳出来就能发电,每发一度电那可都是钱啊!”家住该村的贫困户朱家民高兴地对记者说。
“光伏扶贫项目为无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特困户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下一步,我们还将针对项目建设、后期管理、收益分配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力争进一步提高扩容建设规模,这样既可以解决贫困人口的补助问题,又能够解决村级集体经济的收入来源问题。”采访中,王鹏对记者说。
环境整治 美丽乡村展新颜
“村容整洁、环境宜居”是新农村的靓丽名片,建设“美丽乡村”也是扶贫工作的内在要求。早在几年前,“晴天一身土,雨后一身泥。村道弯弯绕,处处断头路。”是北城集村旧貌的真实写照。可经过多年建设,现如今的北城集村,则是监控全覆盖、村道全硬化、环境洁美佳。
在村容村貌改造提升行动中,北城集村把环境卫生整治纳入整体发展规划中,制定了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和卫生公约,建立了长效保洁机制。村委会通过聘用制度,组建了专业保洁队伍,并购买了垃圾车。“清洁乡村看起来是小事,做起来是难事,做好了是本事。看似小事的乡村清洁,没有常抓不懈的毅力,没有一定的投入机制,没有运转协调的专业队伍,肯定是做不好的。”村党委副书记连杰告诉记者,他们创新美丽乡村建设理念,放大乡村资源优势,激活乡村活力,探索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等管护的长效机制,真正让村里旧貌换新颜。本报记者 张瑶瑶
新闻推荐
7月8日,萧县人民法院全体中层干部在党组书记、院长魏荣清和其他党组成员的带领下走近办案一线的基层法庭,对萧县法院下属的10个基层法庭的基础设施建设、审判工作开展等情...
萧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萧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