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是一种水生脊椎动物。鱼肉供人食用,鱼还有鱼书之用。据记载,古时朝廷任命州郡长官,须颁发符书,符形似鱼,称鱼符,鱼书就是所须的鱼符和敕书。古代还传说鱼可以传书,故称书信为鱼书。当下的鱼,恐怕只剩下供人食用了,用不着鱼书了。
今年的雨水是充沛的,对鱼的生存生长有利。常言道有水就有鱼。水少鱼则少,水枯鱼则死。听说过往的萧县岱湖是真正的湖,有水有鱼,有荷花有杨柳,也有芦苇。特别是夏季雨丰时,大路边的小沟、湖水的岸边都能看到鱼跃龙门。前天,家在皖南大别山区的战友电话里说,今年夏天雨水多,到处沟满河平,我又能趟水摸鱼啦。听战友说到摸鱼,不知不觉中想起我摸鱼的那些日子。
摸鱼是个技术活。鱼这种动物,品种多,自我保护能力强。小丫鱼长着粗铁针一样的刺骨,刺骨扎手必定会出血。微山湖有几百种鱼,最难摸的就是小丫鱼。我有一次用竹罩罩住了一个小丫鱼,我用手轻轻地去摸,就怕它一动扎了手,谁知它太机敏,手刚触到它,它就摇动起身子,那硬硬的骨翅扎住了我的手,疼痛中我看到血染红了湖水。水被我的血染红了,鱼没摸住,我很气恼。此时,同行摸鱼的堂兄过来说,我来,一下子把小丫鱼摸在手里,一动不动,听说听道地进入了鱼篓。我问堂兄有何妙法,他说,摸这种鱼,一是要轻,二是要快,三是要准,一把下去就摸住。按照堂兄的“轻、快、准”的摸鱼法,我也在后来摸鱼的日子里摸到了小丫鱼。其实,不光是小丫鱼,各种鱼都很灵性,都有特性。鲫鱼个不大,但特灵活;黑鱼个虽长,但很滑动;鲤鱼个肥大,但在水里能够跳跃,大有鱼跃龙门之能;至于鳝鱼、泥鳅就更是滑动迅速,让你摸不住它们。但是,人是最聪明的高级动物,不管什么鱼种,是滑的还是刺的,是大的还是小的,是快的还是慢的,都还是被摸鱼人摸到。
过往的微山湖水域宽阔,水量丰富,鱼翔浅底,各种鱼生长在清澈的波纹中,鱼平时是不会浮出水面的,唯在温度适宜时便成行成队如大雁齐飞样游走在水中。那时的鱼是自然生长的,而且鱼多个大。说到鱼多个大,有的年轻人不解其中因由,以为是人不喜欢食鱼,不是的。那时人很穷,吃鱼是一种奢侈,渔民摸了鱼也舍不得吃,拿到集上换几个买盐打油钱。我记得有一天摸了5斤鱼,就把换回的钱作了买书钱。当下食鱼已是平常的事情,可是鱼却变少了。鱼少了不怨鱼长得慢,繁殖少,是因为水少了,鱼没有了生长的条件;有的水变污了,鱼被水毒死了。再加上摸鱼不用手了,是用机具了,手工摸鱼不伤鱼,机具往往会毁鱼。鱼遭到缺水、缺干净水、缺乏保护,当然鱼也就愈来愈少。前些年,我回到微山湖,看到县城一饭店叫“微山湖鱼馆”。喜欢食鱼的我,直奔而去,饭店迎宾客气地喊到:欢迎品尝微山湖鱼。我高兴地回谢道:谢谢!坐定,点菜员说可到后厨的鱼缸里直接点,一听就觉得这能吃到真正的微山湖野生鱼了。可进去一看,令我大失所望,一看就知道都是人工繁养的。我问点菜员这是野生的吗?她咬定说:是。旁边一位知情人告诉我:微山湖这些年水不足,鱼没法长,都是人在湖边挖塘繁养的。既来之则食之,还是点了几条去食。好在厨师做鱼的技术好,色香味俱全,吃起来感到有些“野味”。去年又去微山湖,真吃上了野生的鱼。问起原因是:微山湖成为南水北调的枢纽,投入很大财力物力人力治理污染,使微山湖清波漾漾,荷花、芦苇、蒲草都在绿水中展示自己的形象,各种鱼儿自由自在地上跳下窜。野生的鱼与人养的鱼颜色都不一样,胖瘦也有区别。看着那鱼儿,品着那鱼香,我真正体会到绿色的益处,也体会到保护自然的重要。
说到摸鱼,就要有渔具。回到家乡,问地道的渔村渔民还有渔具吗?都说早没有了。一听说没有了,我有些失望,问还能找一两件看看吗?一位同龄人说:我家还有。我跟着他去找,终于在一间破房子里找到了鱼篓、鱼叉、鱼网、鱼针,记忆中还应有的物件没有啦。我手摸着鱼筐、鱼叉、鱼网等,像是又摸到了鱼,找回了摸鱼日子的感觉。我劝那位大哥别把这些渔具弄丢了,把它们收拾好,保护好,如今虽然不用了,但那可是我们曾经的拥有,那是人类的历史。我听说有农耕博物馆,还没听说哪里有渔具博物馆,有些在当下人看不上眼的东西,在那个时代可是宝贝,而那些宝贝也是先人的智慧和创造。不是吗?甲骨文不再使用,却是汉字的起源。老犁耙不再使用,却是我们的农耕文化。没有那些初始的东西,哪有今天的进步。“不忘初心”太重要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连日来,萧县人武部紧抓高三毕业生返校填报高考志愿这一契机,把应征报名流动站开进全县所有高中校园,送国防教育,送优惠政策,送报名服务,受到青年学生的普遍...
萧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萧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