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市是闻名中外的“佛桃之乡”,肥城桃被誉为“群桃之冠”,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栽培历史。境内10万亩佛桃园,形成了丰富的桃木资源。
桃树生长周期大约在15—20年左右,肥城每年都会产生大量更新、淘汰的桃木及废旧枝条。就在十几年前,肥城的老百姓们把砍下来的桃枝、桃木,用来烧火做饭,扔得到处都是;而现在,老百姓们却都把修剪下来的桃枝当成宝贝似的,整整齐齐地放到家里,加工成桃木旅游商品,等待出售。
肥城桃木变废为宝,从烧火棍变成了金疙瘩。说起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得不提被老百姓们称作“程木匠”的肥城市正港木业工艺品厂总经理程银贵。他是江苏人,却在桃都肥城扎根安家,默默为肥城桃木旅游商品产业发展贡献着力量。日前,他被泰安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评为2015年度“泰山英才领军人才”,是全市旅游行业的唯一一人,获得50万元扶持资金。
□本报记者姜言明郑莉
本报通讯员王瑜
依托桃木文化
开拓商品之路
早在2001年4月,肥城市举办一年一度的“桃花节”。程银贵和朋友一起来到肥城赏桃花,偶然看到有游客折了桃枝要带回家,一经打听,原来,人们把桃木带回家用来辟邪。
“当时桃木最大的用途是当烧火棍。”程银贵回忆说,那时肥城桃木市场尚未开发,最初的产品只有桃木剑及部分小挂件。眼瞅着这些桃木不能得到更好地开发利用,他感觉非常可惜,于是萌生了把废弃桃木做成工艺品的想法,在肥城市创办了第一家桃木加工企业——正港木业工艺品厂。
程银贵自豪地说:“自从发展桃木旅游商品以来,肥城桃木的价格一路飙升,从每吨500元,最高时达到了每吨2000元。”经过10多年的产业化发展,肥城桃木旅游商品已发展到30多个系列4000多个品种。市内桃木生产企业已达到160多家,从业人员4万人,全国连锁加盟企业突破1500家。肥城桃木商品先后荣获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中国特色旅游商品评选金奖,全国各地客商求购桃木旅游商品者络绎不绝,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远销国外。
克服工艺难题
做大做强产业
为了制作出更加精湛的旅游商品,程银贵着实动了一番脑筋。桃木木质坚硬、木体清香、色泽金黄、适宜雕刻。但含糖量高,易虫蛀开裂,而木料的处理又没有先例。程银贵面对工艺难题,他一次次浸泡、蒸煮、烘晾,一回回对比试验,经过上百次反复研制,采用了泡、煮、焙、烘、晾等几十道工序的精心处理,终于成功研制出各种精美的桃木剑、如意、文房四宝、家具用品、十二生肖、传统人物、挂件饰品等产品。
程银贵还组织成立了泰安市技师工作站和产品研发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狠抓产品研发,每月都有数种新产品上市,引领了肥城乃至全国桃木旅游商品行业的发展方向。研发的新产品先后荣获国际、全国、省、市大奖100余项,其中金奖22项,个人国家专利2项、在全国同行业居领先地位。
如今的肥城桃木,走出了一条县级旅游商品开发的成功之路,形成了国内旅游商品开发的“肥城模式”。肥城桃木雕博采众家之长,巧用桃木独有的八卦螺旋纹,以浅浮雕、深浮雕、圆雕为基本雕刻技法,散点透视构图、线面结合,构图饱满,层次丰富,成功跻身国内知名木雕行列。
示范作用显著
拉动行业发展
“过去桃木当柴烧,如今桃木变成宝”。程银贵经营的正港木业工艺品厂产品投入市场后,立刻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变废为宝”的创新尝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在正港木业工艺品厂的作用下,肥城市后来相继出现了中大桃木王工艺品厂、桃艺轩桃木工艺品厂、大世界桃木工艺品厂、鲁宝阁桃木工艺品厂等几家桃木生产加工企业,肥城桃木旅游商品行业逐渐起步。
做大做强自身企业规模的同时,程银贵不忘传授雕刻技术、普及工艺。他采取协会内培养的方式,招收当地农民进厂学艺,培养雕刻高技能人才86人,其中18人自己开办了下属加工企业。他还编制了《桃木工艺设计雕刻技术知识手册》,多次在市政府举办的桃木雕刻技术学习班上授课,传授雕刻知识,发放技术知识手册3000份,培训学员1680余人。协助泰安市质监局、旅游局起草制定了桃木制品省级标准《桃木制品通用技术规范》。协助举办全国桃木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和全国桃木雕刻技能大奖赛等赛事。
几年来,“程木匠”先后帮带桃木收购初加工户40余家,桃木工艺品生产销售厂家200余家,每年为桃农增收1600余万元。在桃木雕刻行业兴起的同时,包装、物流、餐饮等行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在他的带领下,肥城桃木从烧火的木柴摇身变成了富民的“金疙瘩”,实实在在给肥城百姓带来了经济效益,让他们尝到了肥城桃木旅游商品产业发展的“甜头”。
对于此次获评“泰山英才领军人才”,身为泰安市旅游商品协会副会长,肥城市旅游行业协会会长、旅游商品分会会长的程银贵表示,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要带动肥城桃木产业取得更好的发展。“我要把50万元扶持资金花在刀刃上,计划成立泰安技师工作站,成为行业内人才交流平台;建立电子商务中心,探索桃木行业网上营销的路子;研发掌上平台;建设残疾人培训基地,帮扶更多残疾人就业;进行桃木展示区建设。”程银贵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曹儒峰本报通讯员苏本善“见过种花种草种树的,还没见过路边种这么多辣椒的。”到过常庄村的人,都会撂下这么一句话。“这辣椒不一般,这可是村里的集体资产,户户...
肥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