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识别,“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构筑脱贫攻坚体系
石横镇***扶到点上、根上
□江玉宝董亮杨润勤
“大棚蔬菜项目盘活了整个村,不仅实现种植结构升级,每亩地年纯收入由1000元提升到10000元,村集体年增收50余万元,而且安置村里19个贫困户中的18人到基地打工,每人年收入1.5万元,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有了这一扶贫项目,肥城市石横镇前衡鱼三村党支部书记邱国水对村庄发展信心满满。
邱国水的信心源于石横镇以***实现精准脱贫的实践。该镇抓住***这一脱贫攻坚的生命线,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推出“一调查,二商讨,三研判”工作法,“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对症施策、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探索出特色产业扶贫新模式,共筹建苗木基地、设施大棚、核桃加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42个扶贫项目,构筑起增收“大多数”、兜住“极少数”的脱贫攻坚体系,实现了“拔穷根、管长远”。
精准对接双向承诺保脱贫
经贫困户申请、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公示等环节精准识别,石横镇确定扶贫对象:全镇2个省级贫困村、2个泰安市级贫困村,建档在册贫困户1347户、2938人。
明确了脱贫目标,帮扶工作更要责任到人。按照“所有部门包村,所有机关干部包户”的原则,全镇150名机关干部和176名村两委与所有贫困户实施“一对一”结对帮扶,双方签订“***帮扶到户双向承诺书”,激发帮扶人和贫困户双向脱贫攻坚的积极性。
“我包了11户贫困户,现逐户汇报他们的基本情况和下一步的帮扶措施,请大家研判。曲吉强,今年一月突患糖尿病,现卧床不起,治疗花费很大,两个孩子正在上学,下一步准备将其列入低保扶贫对象,为其家属联系钢厂打工,帮助孩子争取教育救助……”4月14日,石横镇召开“镇、管区、村三级扶贫攻坚研判会”,大留管区包户机关干部高传荣会上汇报所包户的情况。
三级研判是石横镇扶贫精准施策的一个环节。推进***,该镇创出“一调查,二商讨,三研判”工作法:“一调查”指由包户机关干部入户调查致贫原因,掌握贫困户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的需求。“二商讨”指包户机关干部和包户村两委成员针对贫困户的不同情况,商量、讨论帮助脱贫的措施。“三研判”指以管区为单位,由包户机关干部逐户汇报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和计划采取的脱贫措施,镇包村领导、管区书记、村党支部书记三方面进行研判,确定适合的帮扶措施。摸清了底子,精准发力方见实效。
一村一策产业升级支撑脱贫攻坚
6月3日,在前衡鱼三村蔬菜大棚种植基地里,从寿光请来的农艺师黄金山正在手把手教给几个贫困户吊种大棚西瓜的管理技术。他介绍,“这种吊着种植的西瓜品种名红玉,又叫独生子女瓜,一棵一次结一个;在其他大田品种下市后上市,一个卖50元左右。”
该村采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发展无公害蔬菜大棚200余亩。“由村党支部牵头,将部分贫困户承包的土地流转入股合作社,贫困户在每年拿到每亩1000元流转金和150元以上年底分红的同时,到基地打工,每天50元工资;扶贫项目资金折股量化到贫困户,人均年增收5000元,三份收入保障贫困户从根上脱贫。”邱国水说,“由寿光农艺师来管理和指导,把寿光的新品种、新技术和信息平台搬到肥城,让当地人就地吃上了‘寿光菜\’。”据了解,该村蔬菜通过微信平台销售,因品质和口感好,市场供不应求。同时,合作社为贫困户免费提供蔬菜种植技术培训、销售服务,扶持贫困户个人发展设施大棚,增强其“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
正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村一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石横镇产业扶贫的平台越做越大。借鉴“强村固基、一增双促”的经验路子,因地制宜探索出“南菜北果中间渔”的特色产业新模式。以万泰蔬菜公司设施农业发展为依托,采用“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策划实施红庙村“绿色通道***工程试点项目”,通过土地入股、租棚、打工的方式帮助该村36户、57人两年脱贫。国华村蔬菜基地以“公司+贫困户”的运作方式,吸纳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基地生产。全镇已发展设施大棚1375亩,亩均增收6000余元。
而在北部山区,该镇以改善基础设施为抓手,投资1800余万元,修建硬化环山路20000多米,建设3座塘坝,维修机井10余个;山、水、林、田、物一起开发,让农产品走出了大山,让12个村的山坡地由种粮亩收益500—600元,蜕变成亩收益5000元的丰产林,实现生态改善、生产高产高效。拉长产业链条,引导发展核桃脱皮、榨油、电商销售等二三产业,带动村集体、贫困户双增收。
“‘一村一策\’引导各村产业结构转调升级,把贫困群众纳入产业化经营链条;通过基础设施改善,提升农产品的产量、品质和附加值,实现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收、贫困户脱贫的多重效应。”石横镇党委书记孙衍辉表示。
构筑社会力量扶贫攻坚体系
在整合、运用社会资源和力量参与扶贫上,石横镇探索村企对接、结对帮扶,“输血”兼“造血”,打出一套组合拳。
政府牵线,村企结对,走出企业参与扶贫的新路子。石横特钢集团安排专人负责,对接和实地调研福山、仁里两贫困村后,决定对两个村提出的脱贫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并利用自身人才、信息、技术等优势,帮其厘清发展思路,提升“造血”功能;钢材价格给予优惠,部分承包工程项目优先考虑贫困村;择优聘用两村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帮助消化两村滞销的农副产品。与此同时,联合金融部门,探索出金融扶贫新模式,让贫困人口坐享政策红利。
索力得焊材公司结对帮扶后衡鱼一村,沟通交流后,公司董事会决定给予该村信息、就业、技术、农业等多方面的支持,并提出一系列帮扶思路和计划。
脱贫攻坚,少不了石横义工等公益组织。今年4月,南大留村19岁的女孩因车祸生命垂危,需高额治疗费。该镇有关部门与石横义工联手,通过网络筹款、现场募捐等方式,为其筹资2万余元,让社会大爱在石横彰显。
通过“分层部署结对子、进村入户清底子、精准施策开方子、主动对接搭台子、协调联动铺路子”,石横镇开启***“加速度”,今年将脱贫430户988人,2018年前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青龙腾齐鲁古瓷耀中华
第二届中国(潍坊)古陶瓷文化节
暨中国(潍坊)2016全国文物艺术品交易会在齐鲁酒地盛大开幕
6月16日,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山东省文物保护与收藏协会主办,中国文物学会文物流通专业委员会、中国收藏家协会、中国北京文物艺术品物证司法鉴定中心、山东省文物总店协办,齐鲁酒地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微艺平台承办的第二届中国(潍坊)古陶瓷文化节暨中国(潍坊)2016全国文物艺术品交易会在齐鲁酒地开幕。来自国内外著名的古陶瓷专家学者、全国各地国有文物商店经理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文物艺术品收藏爱好者等500余人相聚齐鲁酒地,共襄这一文物艺术品盛会。
会议期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文博大讲堂、国有文物商店经理人论坛、文物商店专家研讨会、中国古陶瓷专家大讲堂等一系列交流活动精彩纷呈。有来自30多家国有文物商店收藏的古陶瓷、字画、玉器等高端藏品,也有来自全国的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可以说是琳琅满目,精彩纷呈,全面满足藏友们的文化交流与交易需求。来自莱阳的收藏爱好者李协周自1978年开始收藏古瓷器,这次还带来了好几位朋友。他说,景芝酒业连续举办了两届古陶瓷文化节,而且越办越好,有力地提振了市场信心,并表示“会一直跟下去”。
此前举行的青龙小镇吉祥物创意大赛圆满结束,中国酒器文物博物馆征集到的藏品琳琅满目、品类繁多。据展会负责人介绍,景芝酒业关注古陶瓷,不仅是在挖掘传承中华古陶瓷文化,还是以白酒文化为纽带,放大文化价值、培植关联产业、实施跨界发展的一项战略。通过持续举办古陶瓷文化节,打造集古陶瓷展示、保护、拍卖交易、艺术品金融、教育培训、鉴赏交流等于一体的专业平台,促进文物艺术品经营者、收藏爱好者的交流与合作,助推古陶瓷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近年来,景芝酒业以酒文化为依托,延展文化产业,以打造融合白酒、文化、健康三大领域新标杆为愿景,在文化产业发展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先后打造了景芝酒之城和齐鲁酒地这一集洞藏酒、古陶瓷艺术、文化交流、生态养生、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中国文化新地标。通过借力古陶瓷艺术品,搭建起了融中国古陶瓷展示、保护、学术交流、拍卖交易、艺术品金融、教育培训、古陶瓷博物馆群为一体的文化高地青龙小镇,在古陶瓷的保护传承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社会文物保护基金管理委员会山东工作站、中国北京文物艺术品物证司法鉴定中心山东分中心相继落户齐鲁酒地,青龙小镇正逐渐成为中国古陶瓷艺术交流的重要平台,越来越受到广大收藏爱好者的关注。
?开幕式上各路大咖济济一堂
?专家讲解明清古瓷收藏知识
新闻推荐
□记者王红军报道惠民小区部分楼房墙体出现裂缝,让业主担忧不已。□本报记者王红军前些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让肥城市惠民小区14号楼一些居民...
肥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