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2月25日讯(记者 王国梁)“12年前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给客户汇款必须去银行办理,现在用手机就能转账。”市民辛先生日前在商业银行申请了网上银行,他告诉记者,开通网银后,今后足不出户就能通过掌上银行实时办理理财产品的买卖操作。
与辛先生一样,许多市民都深切感受到了十二年来金融生活的巨大变化。现如今,轻敲键盘、轻点手机,就能完成查询、转账、购物等多个事项;手里的钱不再简单地存成“定期”,而是逛金融超市买理财、基金、黄金、期货、保险;从“量入为出”到学会“透支消费”,老百姓合理利用按揭贷款实现了安居梦。
焕然一新的金融生活是银行业沧桑巨变的一个缩影。截至2015年末,全市银行业机构共计27家,较2003年末增加12家,机构类别日趋多元,新型市场主体加快发展;银行业资产总额3247.43亿元,其中各项贷款余额1806.62亿元,较2003年末增长450.35%;银行业负债总额3126.91亿元,其中各项存款余额2695.20亿元,较2003年末增长497.78%。
在壮大自身的同时,全市银行业持续优化信贷结构,有力支持了泰安市实体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传统支柱产业的资金需求得到有效保障,“十二五”期间全市银行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贷款增加97.7亿元,占各项贷款增量的45.41%;重点民生领域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小微贷款增速连续5年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金融的普惠性增强;信贷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全市第三产业贷款规模翻番,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转型升级、技改贷款和绿色信贷占比持续提高,“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占比持续下降,个人消费贷款、文化产业等领域贷款年均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改革”是全市银行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逐渐走出了符合泰安实际的金融改革“路线图”:城商行明确了“差异化、特色化”转型路线,完成了业务治理架构和组织体系的全面改革,上线了小微企业“融易贷”、市民“一卡通”等一批特色金融产品,次级债发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和新三板上市稳步推进;农合机构通过土地置换、市场化处置、溢价增资扩股、引入战投等方式加快不良资产处置,提高公司治理和内部管理水平,加快银行化改革步伐,泰山区联社、宁阳联社改制为农商行,剩余4家机构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完成了50.54亿元的增资扩股,2015年末全部达到农商行组建标准。
十二年来,全市银行业坚持创新驱动理念,推行管理体制创新和业务流程改造,设立小微支行8家,社区支行4家;不断拓宽跨业金融合作领域,与证券、基金、保险、信托及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业务合作持续深化;积极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探索开展动产抵质押融资、“三权”抵质押贷款、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非上市公司股权质押贷款、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新型信贷产品;完善小微企业续贷政策,推行小微企业循环贷款、年审制贷款等便利借款人的贷款品种;地方法人机构积极利用金融市场调整业务结构,信贷资产证券化、同业大额存单业务起步;顺应互联网时代技术创新,应用信息科技优化客户体验、提高运营效率、扩大服务范围,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泰安银监分局对金融风险的有效防范和化解,确保了这些年来全市银行业稳健运行、蹄急步稳。”一家银行机构负责人感慨地说。据了解,泰安银监分局自2003年末成立后,就以专业化银行监管为目标,搭建并完善了市场准入、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三大监管体系,建立了监管业务、内部管理和履职规范等方面制度80余项。随着信息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泰安银监分局不断探索运用非现场监管系统和EAST现场检查系统等现代监管手段,持续提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分析水平。此外,该局还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建立了全省首家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服务区,消费者投诉处置效率不断提升。
新闻推荐
□通讯员 郑燕 “以前这可是泰安的老牌饭店,因地段优越,也曾有过‘顾客云集市声欢,高朋满座无虚席\’的风光。如今,却老旧不堪,已被一堵高墙堵住。”近日,泰安市民高先生指着位于岱宗...
泰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泰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