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宁阳县有个乡镇的名字叫乡饮乡,听起来怪怪的。原来,这个乡镇仍保留沿袭着古代西周礼制――― 乡饮酒礼,因此而得名。商周时期统治阶级规定了名目繁多的典章礼仪,它既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教化人心、规范世道的手段。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告诉人们在何种场合应该穿何种服装,站或坐在哪个方向和位置、第一、第二、第三……每一步该怎样怎样去做,繁琐异常。据《周礼》记载,天子所居为都城,距离都城一百里之内称为郊。百里之郊分为六乡,乡以下依次为州、党、族、闾、比等五级行政单位。乡学招收乡中弟子入学,三年学成称为“学士”。每隔三年的正月各乡选举学士中的贤能者推荐给天子或诸侯,为了表示尊隆,乡大夫要以主人的身份在乡学中与贤能之士饮酒,意在倡导尊重人才的风气,这就是乡饮酒礼的起源。
经典中“乡饮酒礼”是《仪礼》中的一篇,记载的是由侯国的乡大夫主持的乡饮酒礼。乡饮酒礼繁琐的细节是当代人难以遵奉的,古代人却不厌其烦。如果没有经过专门的职业训练并经常地排练演习,是很难准确经办这些典礼的。这也就是当时儒生存在的社会必要性。最初之乡饮不过是乡人聚会的一种方式,后期儒家在其中注入了尊贤养老的思想,使一乡之人在宴饮过程中潜移默化接受教育。《吕氏春秋》认为这种典章是古时乡人举行射礼前的宴饮仪式。周代时,以致仕(相当于今天的退休)之卿大夫为乡饮酒礼的主持人,仪式尊卑长幼等级森严,升降拜答循规蹈矩。汉朝以后郡县在庠序(学校)中行此礼,实行科举制度后以州县长官为主人。明代,京师及州县以下民间以百家为一会,以里长或粮长主持,坐席时以品行高下、善恶分列三等,不许混淆,以此作为实行道德教育的手段。《清史稿礼志八》:“雍正初元,谕:乡饮酒礼所以敬老尊贤是非曲直,厥制甚古,顺天府行礼日,礼部长官监视以为常。”直到道光23年,清政府国库空虚,决定将各地乡饮酒礼的费用拨充军饷,才被下令废止。前后沿袭约三千年之久,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乡饮酒礼的主要仪节有:谋宾、迎宾、献宾、乐宾、旅酬、无算爵乐、宾返拜等。乡饮的主角是宾,因此前提环节是确定宾的人选。乡大夫与乡先生根据学成者德行才能的高下来确定宾的人选,称为“谋宾”:以德才最优的为宾(正宾),其次者一位为介(陪客),再次者三人为众宾之长。宾介的人选一旦确定,主人要亲自到其家中通报并致邀请之意。先邀请宾,宾谦辞后接受,主人行再拜之礼,以示为国求贤的郑重。接着邀请介,仪节相同。行礼之日,主人先后到宾介的家中召请。介和众宾先到宾的家门口,然后一起去乡学。主人在乡学的门口迎接宾客,主人向宾行再拜之礼,宾答拜,又向介行一拜之礼,介答拜。又向众宾拱手行礼。然后客人跟随主人入门。众宾入门后在门内等候,宾介与主人前行。入门后要三次拐弯才能到达堂前的台阶(古代的建筑格局所导致),每次拐弯宾主都要作揖谦让。主宾到达各自的台阶前彼此要三次谦让,然后登堂。宾登堂后主人要拜谢宾的到来。主宾彼此行礼后入席。宾在西北方,面朝南;主人在东南方,面朝西;介在西南方,面朝东; (主人的助手)在东北方,面朝西。宾主在席上的位置有严格的规定。
仅此一仪节看官恐怕已看烦了!虽然道光皇帝之后朝廷不再拨款延续这个传统,但在民间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仍有此类活动。孔子说:“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意思是说看了乡饮酒礼才知道实行王道是多么容易。鄙人不是传统的顽固保守者,但传统中的教化价值不言而喻。可惜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令人忧心忡忡! (文涛妙慧)
文涛妙慧本名刘庆涛,山东大学佛教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山东红酒西餐联盟筹委会主任;山东拉贝骊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邮箱:liuqingtao0128@126.com
新闻推荐
山东众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本委已受理刘红与你公司劳动争议一案,现依法向你公司公告送达申请书副本、开庭通知,自本公告送达之日起 60 日即视为送...
宁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