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年前,当中学生周飞看到Discovery频道那个关于药品人体试验的节目时,根本没想到自己后来会以此为生。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他参加了20多次药品试验,拿到了大约4万元报酬。一个未经证实但流传广泛的数据是,每年中国约有50万人接受药品试验。
各种招数确保体检合格
所谓药品人体试验,术语一般被称为药物临床试验。它通常分为四期:一期试验的目标人群是健康人,二期三期为适应症患者,第四期是药物批准上市之后更大面积的临床观察。据周飞统计,北京地区每年针对一期药物受试者的公开招募有四五十次。
职业受试者的特征就是有一套应对试验规定的“招数”。“比如试验一般都不要吸烟的。但圈子里的人都知道,尿检的时候,滴一两滴白醋就可以过关。”周飞专业地解释说,抽烟后留在身体里的尼古丁代谢为可替宁,用白醋中和后就能通过检查。类似的办法还有很多。至于最关键的尿液检验,甚至可以轻易换成别人的样品。“提前准备好别人的小瓶尿样,绑在大腿上,这样取样时的温度也不会引起护士的怀疑。”
另外一些特别基础性的规定:比如三个月内不能接受其他药物试验,可以用其他人的身份证解决,“就算被医生护士看到,因为你脸熟,对方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周飞咧嘴笑着说。
3万元报酬只拿到2500元
某次参与试验,“因为之前参加试验跟医生已经很熟了,我无聊就用他的电脑上网。结果看到了我们这次试验的合同,发现药厂给每个受试者的费用超过3万元,而我们拿到手里的只有2500块。”周飞回忆说。
这个情节的意外之处在于,中间环节的利益分配已经超出“惯例”。“比如去年一家三甲医院的试验,药厂给的价钱是每个人9000元;经过医院项目负责人到中介手里,变成6000元;然后中介拿走2000元中介费,到受试者手里就剩下4000元了。”周飞说,这是一般的分配比例。
根据一些受试者的叙述,北京的受试者市场基本已被4家较大的中介垄断,其他人已经很难插足。
注射治肿瘤药引发心律不齐
周飞描述他的伙伴们:外地人、年轻、没学历、缺钱。
比如来自山东泰安宁阳县偏僻农村的何立虎,曾经口袋里分文没有,入行后一发不可收拾。他第一次参与试验的是一种消炎药品,不仅解决了3天的吃饭和住宿,手里还有了2500元钱。“就是体检,然后吃几片药,抽几管血,身上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
第二次得到的补偿费是1万元。他兴奋地体检、等待,开始都没注意是什么药品。签过知情同意书后不久,护士在他的小腹上扎了细细的一针。心里想着1万元,何立虎和其他3名受试者一样口渴、心慌,肚皮像针扎一样地疼。“其他几个人在两小时内都逐渐恢复正常,我一直不舒服,心率已经降低到40次,心电图的数据完全不正常了,医生告诉我那是心律不齐。”
这时,何立虎才注意到试验的是一种治疗肿瘤的药物,前后需要注射3针。其他三人完成了全部试验,而他只注射了第一针。不过,他还是拿到了1万元。在以后的日子里,何立虎经常在体检时发现心律不齐。“开始给大夫打电话,对方说那1万元钱包括了赔偿,后来再打电话人家就不接了。”
先后参与了几十次药品试验之后,何立虎粗略计算,收入肯定超过了5万元。 (文中人物为化名)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
编辑点评:相比一般劳动者付出的体力或脑力劳动,职业试药者付出的则是自己的本钱——身体健康。考虑到投入,试药一次能收入几千元乃至上万元,真的能叫赚了吗?
新闻推荐
3月13日,宁阳县公安局邀请120余名小记者进入警营,零距离感受警营生活,接受交通安全警示教育、参观警营文化中心。图为民警介绍真人CS,并邀请小记者们进行体验。郭广生 ...
宁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