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霞
现代农业呼唤新型农民
春耕时节,记者在甘谷县采访时发现,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少。村里青壮年劳动力陆续外出打工了,一些农民家大门紧锁,院子里长满荒草,听说举家搬迁到城里了。田间地头,从事生产劳动的大部分为五六十岁的老人及一些留守妇女。一些山旱地被撂荒,无人耕种。
不仅在甘谷,在甘肃省及全国许多地方,都出现这种现象。面对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谁来在土地上种养、供给城市所需粮食及大量农产品?谁来在广大农村耕耘、发展现代农业?是一个现实而严峻的问题。
首先,农民种地不挣钱,使得从事农业的人越来越少。甘肃省干旱山区种小麦的农民,1亩小麦靠天收成400多斤,收入400多元,除去成本,只赚200多元,再除去劳动力成本,几乎抵消了收入。而目前农民打零工,1天可挣100多元。其次,新生代农民,大都不会种地,他们更喜欢到城里去打工,除了城市丰富的物质吸引着他们,他们更喜欢城市多种公共文化资源带来的精神享受。
农村留守妇女和60岁以上的老人种地,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无奈之举。发展现代农业,不能依靠这些“3860”队伍。一方面,依靠传统的耕作经验和方法已不适应现代农业技术规程的要求;另一方面,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也难以满足现代农业专业化、高效化、规模化的需要。
现代农业建设,需要新型农民。要让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升级换代”,成为驾驭现代化农业的主人,必须及时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农民人才队伍,才能形成和释放新的生产力。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不仅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而且以从事农业为职业,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新型农民不但可以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而且还可以解决发展现代农业“种好地”的问题。
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和促进农村新生劳动力成为服务农业、扎根农村的实用人才和创业人才。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振兴发展农业教育,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甘肃省也提出从今年开始实施“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依托各类农业职业院校、农民教育培训机构、推广机构与涉农企业,培养农村科技骨干、科技示范户和各类实用人才,使他们真正成为从事种养业的行家里手。
长远之计,是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各项投入,让现代农业成为一项富民产业,从而吸引城里务工农民回乡发展现代农业,让农民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中找到新的增收致富途径,从现代农业中获得更可观的经营收益。
新型农民队伍越壮大,农村经济越有活力,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才会越来越快。
新闻推荐
甘谷县以“夯基础、丰内涵、优服务”为宗旨,增强流入人口对现居住地的认同感、归属感、亲情感,探索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新模式,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甘谷县充分利用...
甘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谷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