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刘老汉家里9口人、8亩地,去年拿到了5万元***专项贷款,修建了牛圈、买了4头牛。种的几亩玉米,秸秆一直留着给牛吃多半年,玉米棒子老两口要一直到过年的时候才能掰完。过冬的时候,放干的玉米秸秆没什么营养,牛也不爱吃,但是也没有啥吃的。今年天旱,种的玉米还不如去年,收成肯定不好,牛吃的也难保障了。
“这些订单玉米全株收割后,会连杆带叶和玉米棒子一并交付给甘肃民祥牧草有限公司西巩加工基地,全部加工成饲料卖往南方养殖场,喂牛、喂羊都好得很。这样种的玉米比传统只收成粮食每亩可以多出几百元……”听着西巩驿镇镇长李国平的介绍,刘老汉念叨着:“要是常家河当地也有厂子这样收玉米,我也会考虑交去的,这样收割玉米,不但省事省力还能多卖钱,谁不愿意干呢?”
陪同学员一起参观的通渭县畜牧局的兽医师曹旺平说,定西提出打造“中国西部草都”,通渭县正在做大做强草产业,合理布局饲草收储、加工点,相信不久后,像刘五十老人提出的担忧很快会解决,但前提是要有大量的全株玉米种植,建加工厂才会有意义。这样实地参观的培训,比他们在村上讲几天都管用。
“农业要紧盯市场规模化组织化发展才有出路!”
“甘肃田禾源农产品有限公司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定西市高原夏菜信息中心,是集高原夏菜产、加、销行情信息采集、传输、分析、发布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产品‘物联网\’。利用该平台,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蔬菜协会,公司实现了菜农与客商及市场的产销对接,降低了菜农卖菜成本,方便了外地客商,减少了蔬菜销售中间环节各项费用,让菜农的收益达到了最大化。”一边听着该中心负责人的介绍,一边看着墙上电子显示屏滚动显示的芹菜、甘蓝、玉米、马铃薯等的实时收购价格,常家河镇小庄村北街社农民王来喜频频点头称好。
“看了安定区的中药材、玉米、马铃薯、芹菜种植,都是按着市场需求销路不愁,种植上流转了大量农地规模连片机械化种植。看了人家的种植基地就像梦醒一样,真是看了一遍还想多看几遍。”王来喜说,“引洮工程通水后,小庄村也会有很好的种植条件,‘辣椒茄子大白菜,各有各的爱,出来培训就是让村里人开了眼界,对自家的出路多了更好的选择。特别是蔬菜销售信息平台确实好,消除了种菜的后顾之忧。村里现在还一下实现不了组织化机械化种植,我要先试着带头种起来。’”
“为贫困户端上精准培训‘自助餐\’”
常家河镇位于通渭县南端,与甘谷县相接,自古商贸较为繁盛而农业发展滞后。而胜义村是市委研究室的双联帮扶村,虽然2014年底实现了整村脱贫,但还有2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亟待脱贫。单位为了这25户群众的脱贫工作,想尽了办法,最终还是同他们商量、动员走产业脱贫的路子。在前期挨家挨户摸底产业培训需求的前提下,单位与镇村协调,把一些有产业发展愿望和技术需求的农户带出来,实地培训他们亟待的技术。在研究室积极衔接下,最终促成了这次常河镇建档立卡贫困户赴安定的考察学习之行。当天从大家参观学习种植的反馈看,效果还不错。下一步,市委研究室还要针对养殖等组织剩余的贫困户和致富带头人继续开展类似的培训。
劳动力培训助推***,是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学习一门技术,可以脱贫一户人家;推成一个产业,可以富裕整个村子。市委研究室对双联村贫困户所进行的精准培训,是一种改革劳动力培训方式的重要探索。劳动力培训的要义在“精准”,通过对贫困户培训需求的精准摸底、分类培训、实地教学,实现了劳动力培训由政府端菜变为群众先“点菜”政府后“上菜”,为群众奉上精准培训的“自助大餐”。
新闻推荐
本报甘谷8月19日电(记者 赵建卿)8月19日上午,作为甘肃省第二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活动之一的“甘谷建县2700年暨纪念姜维诞辰1810年文化旅游活动”在甘谷县冀城广场隆重启幕。省人大常委会...
甘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