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水市到青龙观,需翻越马安山,经秦岭乡,再翻过园树梁才能到达。
青龙观是杨家寺乡辖区内的一处景观,在青龙观可看到整个杨家寺全景,可见地势很高。在每一次抵达杨家寺之前的车上,都会在眼前晃过青龙观的围墙,如果在此地下车,去青龙观只有几步之遥,只因为事务在身,好几次却未能成行。远望青龙观,湮没在一色翠绿之中,只能隐约看到高大的围墙,与其说是围墙,倒不如说是堡子,那应该是民国时期农民躲土匪,防兵患时修建的,高约两长,厚度可达一丈有余。在大西北,随处可见这种类似与城墙的堡子,这种建筑一般都筑在地势较高、易守难攻的山上,当土匪来洗劫村庄时,农民带上值钱的物件,全部上山进堡子躲避,堡子上有很简单的武器,当土匪攻山时可以御敌,但遗憾的是很少有没被攻破的堡子。
青龙观就坐落在这样的堡子之中,在土匪横行的时代,这里应该是最安全的地方,崇尚神灵的杨家寺人,把最安全的地方让给神灵居住,当然,他们形影不离的保护着心中的神。这可能就是这个古迹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保存下来的原因。从青龙观上看,杨家寺就沉睡在她的脚下,山脚下还流淌着亘古不变的峁水河。杨家寺后山——当地人叫房背山,也有一个堡子,从时间上看,应该比青龙观修建稍晚些,但建筑分格却是一样的,都是五角堡子,这和其他地方的堡子截然不同。为什么一个堡子有五个烽台,而不是四个,除了地势的原因,应该还有五行学说的影响。
杨家寺的房背山,应该是一块风水宝地,从选址学的角度看,依山傍水是最适合居住的地方,房背山和峁水河成为这里居住的风水屏障。从房背山上的堡子看,青龙观正好在杨家寺东北方,青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四象之一,根据五行学说,它是代表东方的灵兽,青龙既是名字也是种族,青龙的方位是东,左,所以,叫青龙观应是很有文化依据的。在古文化中,有左青龙、右白虎之说,青龙、白虎在五行学说中被列入门神之列,专门镇守道观的山门。宋朝范致能《岳阳风土记》云:“老子祠有二神像,谓青龙、白虎也。”明姚宗仪《常熟私志·舒寺观篇》云:“致道观山门二大神,左为青龙孟章神君,右为白虎监兵神君。”所以,按照严格的五行方位,杨家寺的东南方向还应有一座寺院叫白虎寺,青龙白虎护佑着杨家寺的和谐平安,只是在岁月的尘封中,已无从考证。
青龙观在山顶上的堡子里,山门当然就是堡子的大门了。两丈多高的墙上,有个很小的木门,重力作用下门框已有些倾斜,门扇早已不知去向,有点像西南地区山寨的寨门,好在门前的一颗大杏树让这里有了些许的生机。堡子的古老和山门的破旧,在夕阳下还是有点让人发怵,不知里面是何等状况。硬着头皮走入观内,整个院子杂草丛生,一条小径直通深处,眼前有几间瓦房,其中有一间引人注目,仔细看去尽然是八角禅房,尽管是当地民居的样式,土屋瓦房,但结构却保存着原来的风格。这种八角禅房在天水极为少见,虽比不上杨炫之《洛阳伽蓝记》中景林寺的禅房“内置祇洹精舍,形制虽小,巧构难比。”却也独具特色。观内幽静异常,不知这八角禅房里可曾住着一位得道真人,真像常建所说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禅房后面的台阶上才是真正的青龙观,应该是最近才修复的。入得院内,只有一个四合院建筑,面积较小,真有些“形制虽小,巧构难比”之特色。正殿门楣上方,有乡贤霍松林先生亲笔题字——青龙观,两旁配一副对联,上联:青龙戏水兆士子人杰地灵,下联:丹凤朝阳歌妙音物华天宝。在这里,霍老巧妙的把杨家寺乡士子村和杨家寺的来历嵌入其中,构思极其精巧独到,委婉的语气中道出了其历史流传。
眼前的青龙观早已没有了史志记载中丝毫的繁盛,却独有一份清雅随意。只因未敢到禅房拜访,错过了登堂入室的机会,只在外面站着体会了一下霍老的精神意境。至于里面供奉的是何方神圣,现在已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内心要时刻保持一份应有的虔诚和雅静。八角禅房里的真人和正殿中的仙人,不应是我们看到的发髻高挽,道袍飘飘的凡人和泥人,而是心中的一份至诚至性的宁静与淡远,更有一种自然至上的虔诚。
新闻推荐
(上接第一版)当前,天水市经济社会已进入了加快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
天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天水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