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璞
南宅子的对联大多刻挂于明清之际,以清代居多,多为祝寿或者祝贺家族荣耀的内容,书写者以时贤或者名人居多,书法多稳重老成。本期对南宅子所藏的一副清代光绪年间的楹联进行赏析。
桥梓遗型,早识簪缨绵祖德;
汉祁毓秀,会看兰桂振家声。
上款:大清光绪三十二年岁在丙午瑞月下浣;
下款:敕授征仕郎吏部就职直隶州州判前礼与书院主讲丁酉科选拔族侄沈树藩顿首拜书。
楹联释义:因为继承了先祖的高风亮节,很早就知道一定会让模范典型的高贵品德代代相传,为后代培育出钟灵毓秀的才俊,在前辈创造的美好环境下勤奋努力,使人才辈出,家族声名远扬。
对联由丁酉科贡生沈树藩撰写于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即1906年。端月,即农历正月;端是开端伊始的意思。此联长207.5厘米,宽36.5厘米,厚3.3厘米。正文部分阴包阳刻,黑底红字。上下款皆为阴刻,原有颜色已脱落到字迹清晰。联四周浮雕刻回纹饰。整个刻工精美,纤丝可见。
该联用了一个典故。《尚书大传·梓材》记载:“……商子曰:‘南山之阳有木焉,名乔。’二三子往观之,见乔实高高然而上,返以告商子。商子曰:‘乔者,父道也。南山之阴有木焉,名梓。’二三子复往观焉,见梓实晋晋然而俯,返以告商子。商子曰:‘梓者,子道也。’”这个典故放在这里,非常贴切,意思是说父子都继承了祖先的优点。
经过梳理我们可以发现,“绵祖德、振家声”,这样的词语在南宅子的楹联中非常多见(当然也是明清对联中多见的),究其原因,这些词语都是赞颂德孝善行的专用词,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德高望重、德传梓里”的意思是一样的。古人使用这样的词句,既准确歌颂了表达对象,也经过长期的发展,对汉字发扬了光大,让后人在极简的文字中领略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
该联撰写者沈树藩的有关资料非常少,从落款上看他是光绪丁酉科的拔贡。拔贡是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清朝制度,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中改为逢酉一选,也就是十二年考一次,优选者以小京官用,次选以教谕用。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经过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从这些规定可知,对于拔贡的选拔是非常严格的,选拔的时间跨度大,人数非常少,在这样的情况下能脱颖而出,足以说明沈树藩的才学和才干有过人之处且出类拔萃。落款上注明他担任直隶州州判,清代编制直隶州与府的等级相同,辖下知州,州同、州判等官员都与府品等编制相同。“征仕郎”定义了沈树藩为七品官员。
目前可见的资料对于沈树藩的情况都没有详细记录,从他给西和、西汉水周边的有关名胜题联题匾且与时贤赵元鹤等文人交厚来看,可以肯定他是本地人。沈树藩擅长书画,这幅楹联是典型的唐楷风格,造型和大部分笔法取自欧阳询,瘦劲挺拔;个别笔法借鉴了柳公权,如“家”字宝盖头。这种情况在清代匾联书法中非常多见,也属于馆阁体范畴。由此可见,馆阁体在当时的影响,相当于现在千篇一律的“伪二王”书风,貌似回归传统,其实都在互相机械地重复着,比拼的是运气而已!沈树藩的行书具“二王”风格,又借鉴了黄庭坚开合的结构,使结字更加开张、潇洒,在清代馆阁体盛行的书风中可以算是独树一帜。
西北的交通状况从古以来一直不理想,这也造成了很大的信息闭塞,使得一大批优秀人才终身埋没于此。如果我们把西北和南方明清以来的书画水平对比,不相上下,且西北带有时风流弊的明显很少,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要高于南方发达地区,这也给我们研究当地书风提供了宝贵的空间。
新闻推荐
本报麦积讯【记者闫蓉芳】随着气温的逐步回升,绿地苗木开始萌发,逐渐进入生长期。为了给绿地苗木的生长打好基础,呈现良...
天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天水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