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因为地近盐池,自汉朝起,就出现“脚户”,长途贩运食盐和其它商品,互通有无,为活跃当地经济做出不朽贡献。
明代以前,陕北人多食花马池盐,明朝前中期规定食山西解州盐,隆庆五年,朝廷批准延安府改食池盐,清朝以后再未改变。不论销盐区域如何变化,陕北人从盐池运销食盐的活动从未停止,“脚户”也就从未绝迹。
延安各县百姓到盐池驮盐,大体有东中西三条商路:东路沿秀延河西北行,驮盐运至安定、延川、延长、宜川、黄龙甚至入渭北行销。中路沿延河顺安塞北行入靖边西折到盐池,驮盐南运至延安、鄜州、洛川销售;西路沿洛河北行,到盐池往返,南运经甘泉、鄜州、中部、宜君、耀州甚至三原销售。
我家世居洛河流域的志丹旦八,先祖们多有贩盐经历,属西路。以运盐为主的商贩被称为“脚户”。脚户有“长脚”与“短脚”之分。所谓“长脚”,以贩运为业者;“短脚”,偶尔参与贩运者。
脚户们日行30至40公里。从家中出发北行,依次在马湾(或金佛坪)、吴仓堡、掌湾(或火石沟门)、窨子山(或鸦儿巷)、彭滩、定边站店,第七天才能到达盐池。在盐池购买食盐,原路原站返回。到家休整一两天,再南行。南行线路各站依次是:白沙川、富县境内的油坊头、和尚原、黑水寺、张村驿、隆坊、偏桥、哭泉、铜川。若盐价不好,则继续南行到耀州甚至三原一带。脚户的频繁往来,带动沿途各村都建有客店。
普通家庭,只要有劳力和畜力,一年要贩盐两次:春种之后一次,夏耘后一次,分别解决夏衣、冬衣问题,兼以购买生产生活器具如农具、瓷器等必需品。
贩运食盐重核算。当地脚户,无论长脚短脚,都是“来回脚”:去盐池时,一般从家出发运送准备好的山货,多是定边盐池一带紧缺的网子(做牛车轱辘所用的木质材料)、椽、柏木料子、木板等物。所得利润差不多够买盐的本钱。往南部将盐卖掉后,再购买布匹、犁铧、瓷器回家自用或销售。1951年盐场的盐价是:100斤盐(包括税费)4.7万元(旧币,下同),到目的地可卖17万元。夏天人力、牲畜的费用大约是12.2万元(其中每个牲畜每天的饲料5斤,30天时间需150斤,每斤1000元;平均每人30天花费75000元,包括饭钱、设备修理费用、零用钱、打通关节等费用),如此算来不光不赚钱,还要亏本。但实际上还有钱可赚。原来,盐场出盐以牲畜为单位,一个牲畜计100斤,但可以装到160斤。比如共有四个驮畜,将一个暂寄在盐场检查站之外,去盐场时只驱赶三头,让每个驮畜多驮一些,出了检查区域后,再将所驮之盐分成四份。可见贩盐者利润微薄。
因路途遥远,一人驱赶一个驮畜贩盐不划算。一般是几家人合伙经营,去两三个人七八头驮畜组成驮队。驮畜以骡子为最好,骟驴也不错,也用牛。用牛,则整个驮队都用牛。出劳力者与出畜力者按照约定比例分红。
脚户们每天步行数十公里,有些还用衣服的袖筒、裤腿装盐背负,因盐场对这样的盐不收费。夏天野餐露宿,夜晚轮流牧放牲口吃草。遇雨则以简易帐篷或披毡聊遮雨水;遇道路被毁,人力搬运一切辎重;牲畜过河卧驮,紧急抢救盐驮以减少损失。冬天,人畜必须住旅店,住店就要付食宿费和牲口草料钱,因开支增加,略有节余即划算。脚户贩盐一次用时一个月以上,辛苦异常。
贩盐风险甚高。他们是土匪抢劫的重点,人身财物安全没有保证。路途不少地方森林密布,人烟稀少,土匪出没,脚户时有被抢劫的经历。在生疏地方不免受当地人欺侮,遇到此类事时也只好吞声忍气,所谓“出门人,低三辈”。
牲畜是脚户赚钱最重要的依凭,须格外爱护,每天要给牲口喂料。从家中出发,即带上牲口料,寄放在计划回程的各店,回程路途必须要赶到预定地点。牲口一天无料,第二天便走不到预定地点。过了家乡再往南行,每站的歇脚点上要买料喂牲口。南部几县狼多,夜晚牧放牲畜时要格外小心,稍不注意,就会发生野狼伤亡牲畜之事。
贩食盐,一分钱,一分货,绝不能以次充好,更不能缺斤少两,这样才能建立起固定的客户和购销网络。商业行为培养了从业者诚实、守信、效率、精算、协作等商业精神。
脚户们创造了反映他们生活和情感的文化,自编了各种顺口溜、山曲。有“边走边尿”的紧张;有“精尻子喂料”的艰辛;有“过河赌咒,进店吃肉”的先苦后甜;有“睡到半夜想妹妹,苦了我马儿的四条腿”的焦急;有“哥哥走来妹妹照,眼泪跌的大门道”的难舍难分;有“走头驴驴把金羊钵子带,铃子一响哥哥来”的惊喜;有“三点水鞭子绕山红,我给妹妹买一身野鸡红”的潇洒大方。还形成一些忌俗忌语:行路途中挖灶堂,灶堂口必须朝目的地方向;不能咒骂牲口“摔死你”“淹死你”“狼吃了你”。
建国以后,随着公路的开通,脚户们改用架子车运盐。因为是集体化,运回的盐不得出售,分配社员食用,已不具备商品性质。1970年以后,公路开通,食盐由汽车运输,食盐由供销社经营。脚户这一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商品运输、销售的职业此后基本消失。
市政协常委曹树蓬
新闻推荐
本报讯(陕福)5月7日,对于80后延安小伙刘先生来说是非常幸运的一天,到铜川出差的他刮中了福彩刮刮乐“2012龙”头奖10万元。性格开朗的刘先生是延安人,因工作缘故经常出差在外,所以特别喜欢即开即中的游...
铜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铜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