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巳五月,夏至初临,顿觉暑气逼人。恰逢周末,刘、宋、龚、董等几个乐山乐水、气味相投的仁兄相约去古衣川消夏。
出鄜城北向沿采铜川前行,约20分钟车程,有村名岔口。村东向一川,纵深20华里,就是古衣川。岔口正好坐落于两川交汇处,这便是村名的来由。
古衣川其实是极狭隘的,严格讲算不得一条川道,充其量就是一道山谷。公路像是陕北老农的腰带,蜿蜒出没于山谷间。车行在路上,人会觉得有一种逼窄感和压迫感。两岸山峦连绵起伏,树木从山顶到山腰再到山脚都极葱郁极浓密,除了山崖峭壁,几乎看不到一处裸露的山地。透过车窗,满眼的绿让人陶醉,山风吹佛,清爽的感觉透彻心底,这体会就如同在海上冲浪一样别无二致。
唐天宝十五年六月,为避安史之乱,诗圣杜甫所寓居的鄜州羌村就位于川中腰的山坡上。我曾数次拜谒杜公窑遗迹,还撰了一篇《羌村猜想》的文字来揣度杜甫先生何以选择来此寓居。这里是渭北典型的丘陵沟壑地貌,川谷相连,沟壑纵横,村落散布其间,不是藏身密林深处,就是遁迹于山湾背后,闻其声而难见其形。杜甫选择羌村安顿家室,正是看中它的荫蔽和安宁,避难避乱适得其所。
当车行至古衣川村口的老槐下,一行人干脆弃了车徒步徜徉。村后到谷底已不再是柏油路,脚踩在上面仿佛一下子接了地气,人就倍感精神。河谷两岸的田地满是玉米和烟草,长势喜人,一无杂草,让人想到农人的勤劳和土地的无欺,秋后的回报想必是瓷实的。阳光沐浴下的山川,到处洋溢在和谐、静谧的氛围中,河塘边杨柳浓荫蔽日,藤蔓和野草随手可及,席地而坐,远看飞鸟流云,近观野鸭游弋,品味回归自然的惬意,这享受是任何物欲都无法满足无法替代的。亲近山水,涤荡铅华,忘却尘嚣,疗养身心,惟大自然的胸襟才有如此情怀。
在饱览一川风光之后,忽然醒悟了杜甫先生千里跋涉、寓居羌村的另一个理由:那就是自然造化给予这条山谷独有的文化魅力,为诗人饱经沧桑的心灵找到慰藉。我不敢断言哪一道山岭留下过他伟大的足迹,但在这里成就的千古著名的《羌村三首》就是他钟情于这片山水的明证。
历史的馈赠是如此丰厚,使之绽放异彩,不亦宜乎。 G⑧
新闻推荐
本报讯(白冰)近年来,黄陵县围绕打响“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炎黄子孙朝圣地”旅游品牌,加大西线旅游开发,进一步整合项目,捆绑资金,串接各类旅游景点,全方位、深层次地开发各类旅游资源,着力将旅游开发由从文...
铜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铜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