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赵民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州的中西陆路交通要道,由西汉王朝的张骞两次出使中亚开启的,是连接多个文明古国的文化经济之路。两千多年来,在这条连结中国与欧亚各国的陆地交通线路上,往返着既有满载丝绸、瓷器等货物的商队,还有许多求法取经的高僧,玄奘(600—664)法师就是其中的一位集大成者,被誉为举世闻名的佛学家、思想家、翻译家、旅行家、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外交通交流的杰出使者和世界文化名人,在他的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硬骨头精神”。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一路往西,经过甘肃、新疆和吉尔吉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阿富汗等国,最终到达印度,求取真经,行程五万余里,在印度求学17年,一路传递了东西方文明,播撒了友谊的种子,高扬了爱国主义旗帜,培养了执著求知的严谨学风,传承了舍身求法、励志奋进的精神,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圣贤之一,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张文化名片。
2014年6月22日,在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历时8年,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文化遗产线路跨度近5000公里,沿线包括中心城镇遗迹、商贸城市、交通遗迹、宗教遗迹和关联遗迹等5类代表性遗迹共33处,中国境内有22处考古遗址、古建筑等遗迹。其中,大雁塔、兴教寺塔、锁阳城遗址高昌故城和炳灵寺石窟等五处遗迹与玄奘有关。由此可见,玄奘在丝绸之路上的影响以及对丝绸之路的贡献。
贞观元年(627)秋八月,为了去佛教发源地印度求取真经,玄奘独自一人悄然离开京城长安,经过天水、兰州、武威、瓜州,过玉门关外五烽,穿越长达八百里、荒无人烟的莫贺延碛,到达伊吾,经过高昌(今吐鲁番)、龟兹(今库车),翻越天山山脉,克服艰难万险,始终怀着“宁可西行而死,决不东归而生”的信念,终于抵达佛国印度。在那烂陀寺,师从戒贤法师,学习五年,成为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四大名师之一。后来又到中印度、南印度,再次返回中印度,巡礼佛迹,遍访名师,拜访了一百三十多个国家,足迹遍布西域、中亚和印度全域,成为当时印度公认的佛学界权威。著名史学家范文澜曾这样评价:“玄奘战胜五天竺佛学者,取得无上荣誉,标志着中国佛学已经超越天竺。”
玄奘在印度前后长达17年时间,于贞观十九年(645)二月学成归来,回到长安,带回657部佛教经卷。回国后,他用19年时间,翻译佛经75部、1335卷,创立法相宗,丰富了我国的佛学宝藏,在佛教理论、哲学、因明学、梵文、翻译学、历史、地理、民俗、文化交流及中外交通等各个方面,给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玄奘还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写出了《大唐西域记》,真实地记录了当地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和人文社会,填补了印度等国家缺少文字历史的空白。书中记述了他亲自游历的一百一十个国家和传闻的二十八个国家的风俗、文化、地理、山脉、河流、气候、宗教等等的各种情况。将他每走一地所处方位、距离多少里、国体民情、风俗习惯、气候物产、文化历史都写得清清楚楚,就连哪个寺院所奉某乘某宗,僧众多少,是何人讲什么经,多少卷等,都写得十分详尽。《大唐西域记》是国内外学者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区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西方历史学家认为,中世纪亚洲次大陆的历史一片黑暗,玄奘是唯一的光芒。不少学者高度评价《大唐西域记》,称此书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像一把火炬,照亮了印度尘封已久的真实历史。1300年后,印度的考古学家根据他的记载,发掘出埋没了几百年的古代印度佛教圣地那烂陀寺遗址以及鹿野苑、菩提伽耶、库什那迦、兰毗尼等众多佛教圣地和数不清的古迹,甚至现今印度的国家象征阿育王柱的柱头,也是根据这本详细的史料发掘出来的。印度那烂陀大学潘特校长称“他的书还极大的帮助了人们揭开印度的古代历史。”1987年,印度著名历史学家阿里教授致信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信中说:“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义净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玄奘对别国人民的价值观(包括风俗、道德伦理、教育、宗教)给予充分尊重,他西行期间,在没有外交力量的情况下克服了种种困难,历尽千辛万苦,遍访各地名僧大德,接触朝野各阶层人士,宣讲佛法真理,与当地各阶层的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使国与国间、人与人间,互相尊重,和谐相处,避免战争,保持和平,促进了两国文化的沟通、传播与交流,传递了东西方文明,播撒了友谊的种子。不仅弘扬了中国文化,而且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开拓促进作用。这也是中华民族善于和勇于与毗邻异域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开展国际合作的历史见证,充分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与邻为善的精神,体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他是开拓中印文化交流的伟大先驱者,是中印文化交流的“大使”与和平的使者。
玄奘西行不仅记录了许多宝贵遗迹,而且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用行动和毅力诠释了伟大的丝绸之路精神。他西行取经、舍身求法的佛教精神,孜孜不倦、执著求知的学习精神,百折不挠、励志奋进的进取精神,不慕荣利、心归大唐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早已融进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成为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玄奘出生于河南,对佛教做出主要贡献的地方在陕西,其中最辉煌的岁月在铜川。玉华山是玄奘译经弘法的重要场所,他平生译经1335卷,在玉华山短短的四年多时间就翻译佛经682卷,因此,玉华山是玄奘学术生涯的精髓所在,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玄奘圆寂在玉华寺,他的精神和铜川有缘,弘扬玄奘精神,铜川占其先机。建设“一带一路”是国家战略,铜川要主动融入这一重要的国家战略,就要以此为纽带,打响玄奘名片,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才会有更大的作为。
新闻推荐
张军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守住我们的幸福,这句话是魏书生说的。这位享誉全国的教书匠人,被誉为“穿西装的孔子”,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的教育影响深远。我共聆听过魏老师三次报告,记忆深刻的是第一次...
铜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铜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