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玮
他的工作地点在城市之外的广阔沃野,以天为伴,与地为友;他始终将促农业增收、农民增收为己任,在自己的行业领域自主创新,穷尽其力默默耕耘。他就是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市农科所土肥室主任焦登学。
参加工作近30年来,他始终活跃在田间地头,为了粮食高产、农民增收的目的,坚持奋战在农业科研和推广第一线,把对农业、农村、农民的热爱融进了每一个科研项目之中,通过项目推广,指导农民科学施肥,用智慧诠释农民的梦想,用辛勤与汗水承载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脚踏一片土地,胸怀一个梦想。从小长在农村的焦登学,对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有着切身体会。改变农业现状,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一直是他孜孜以求的目标。印台区印台街道办事处苏家庄村村民佘林说,“焦主任是我家地里的常客。近几年来,通过焦主任的诊脉开方,我家的果树比其他人家的长得更好、粮食打的更多。”佘林总是念叨着焦主任,他说,焦主任经常去他那里像弟兄一样拉家常,给自己讲怎样施肥,以前肥料在市面上买,价格贵,施肥量大,效果还不明显。现在用了焦主任给测的专用配方肥后,效果明显,价格也合理。
为了把配方肥做好、推广好,焦登学经常深入农户家中、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开展各种土肥技术培训,让农民了解科学施肥。通过合理的施肥模式,向土地要效益,帮助农民增收。由于长期在基层一线,焦登学被同事们戏称为“农民主任”。
市农科所土肥室工作人员罗南燕说,“焦主任是我们土肥室的主任,说他是主任吧,其实他不太像个主任,因为他经常到田间地头,穿着打扮跟个农民一样,有时候比农民还晒得黑,比我们一般的同志、技术人员还要刻苦,他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对我们年轻人来说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复杂的农业技术,即使再好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好技术。因为,农民难掌握的技术,再好也没法在农业生产上普遍应用,把技术变成农民一看就懂、一用就会的实用型技术,是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多年来,焦登学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研究新技术,推广新项目,先后主持完成了“渭北旱原中部区生态配方肥开发与应用推广”“铜川市粮果作物控量施肥结束研究与推广”“小麦施肥指标研究与配方肥料推广”等科研项目10余项。由他主要负责的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先后累计推广面积达到500万亩以上,对商洛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耕地质量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焦登学眼里,成绩属于过去,未来的土肥事业才是更广阔的天地。焦登学说,“这次我有幸能被市上评为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我感觉这既是一份荣誉也是一份责任,在今后的工作当中要带领科室的同志在土肥工作方面为群众搞好服务,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技术工作主要面临的是群众,千家万户,虽然工作难度比较大,但是我们有决心、有决心把土肥事业做得更好,为铜川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乐通讯员孙勇)优化投资发展环境,服务“四个铜川”建设,是市委、市政府为加快推动商洛市转型发展,确保商洛市“十三五”规划良好开局的一项重要决策部署。市公安局始终坚持把优化投资环境...
铜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铜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