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玮
开栏语:人才是强市之基、转型之要、竞争之本、活力之源。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始终坚持秉承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各类人才在各条战线大显身手,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2015年底,市委、市政府对全市各条战线上涌现出的87名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进行了隆重的命名表彰。为了广泛宣传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的先进事迹,进一步在全市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即日起,市委人才办将联合铜川日报社、市科协、铜川广播电视台、市电子政务办等媒体和单位,对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进行集中宣传报道,不断提升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的影响力,激发各类人才投身“四个铜川”建设的热情。
在陕西公路行业,铜川公路管理局凭借20多年的不懈努力,一直拥有着响当当的科技创新“金字招牌”。而在这一招牌的背后,无疑是一支过硬的科技攻关队伍。如今,铜川公路管理局副局长师延强已经是该局第三代科技攻关队伍中的杰出代表。
高个头的师延强看上去文质彬彬。透过镜片,人们经常看到的是一双目光内敛的眼睛。可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在这双眼睛里,隐藏着的却是一股火一样的工作激情和可贵的责任意识。1992年,从来到铜川公路管理局的那天起,他就一直努力着、奉献着。
20多年来,他在管养的公路上洒尽了汗水,做足了文章。在他担任养管科科长10多年间,为了做好公路养护管理,他往往不分春夏秋冬,经常是早出晚归,加班加点。为保证节假期间的道路通畅,他前一天就得沿路巡查一遍,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直到放心为止。假日期间,忽然想起一个技术问题急需处理,他会放下碗筷,急匆匆地奔向工地。他带领科室一班人,每年都沿着国道、省道走了一遍又一遍,制定规划、落实措施。为了保证每一项工程的高标准实施,他做到了对每一个细小问题都不放过,对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正是靠着这种工作劲头,他在全省最小的养管单位中做出了显著成绩。
如今,铜川公路管理局管养的公路行车通畅、舒适;公路沿线的各种安保设施、标志标线规范齐全,美观大方;几处文化墙的设置与沿线绿化树木一起构成了铜川文明形象的最佳载体。省“创卫”验收组曾经评价说,“没有想到铜川的国道会绿化得这样好,有特色”。
公路养护原本就是个“苦差事”。可是尽管业务繁忙,但为了更好地结合实际开展科技攻关,他毫不放松自己的学习。因此,他也获得了全国公路专业一级建造师、公路工程监理工程师、公路工程评标专家等资格,成为铜川公路管理局数一数二的业务专家。
科技创新在公路养护中的支撑作用不可低估。铜川公路管理局养护管理境内的210国道、305省道,被称作铜川的南北与东西黄金通道。由于地质条件不好、技术标准低,210国道宜君路段曾经是有名的“搓板路”“伤心路”,305省道不少路段也是不达等级的盘山道。师延强参加工作时,正值铜川公路管理局大规模进行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时期,他立即加入该局第二代科技攻关队伍中,先后参与科技攻关项目达13项之多。借用这些成果,铜川公路管理局在境内修筑了9种形式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因此被业内人士称为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博物馆”;该局也因为在路面软地基处理、水泥混凝土路面铺筑形成了两大技术优势,在省内树立起了自己的科技品牌。
近年来,师延强个人共主持和主要参与完成了课题项目5项,其中与人合著出版的《三辊轴机组与小型机具铺筑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作业指南》,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采用三辊轴机组与小型机具铺筑水泥混凝土路面常用的铺筑原理、施工要点、施工方法,对保证和提高低等级公路尤其是农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已经在二级及其以下等级的公路建设中被广泛应用。他的这些研究成果方便了社会,节省了资金。比如过去要5天才可以修好的路,现在两天就可以通行;过去要花10万元才能修好的路,现在只需要5万元就可以修好;本来修好后只能用两年的路,现在可以用上4年。因此,年仅42岁的师延强成为该局第一个拿到全国公路专业一级建造师证书的人,也是全局最年轻的一名正高级工程师。他个人也先后被评为省经济技术创新标兵、全省公路系统科技工作先进个人、陕西省公路行业劳动竞赛先进个人、铜川市青年突击手标兵、铜川市第十二届“十大杰出青年”等。2012年,他被市委、市政府任为铜川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至今,师延强仍与省内几所高校、研究所保持着学术上的交流,也曾多次作为水泥混凝土路面专家讲解其修建与养护技术。但这些荣誉,在一贯好学上进的师延强内心里唤起的,却是进一步干好工作的执著。他说,在未来的岁月里,要再接再厉,为公路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郝龙)日前,铜川矿业公司按照上级组织安排部署,召开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议。该公司副总以上领导、机关各部门负责人,基层各单位党政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铜川矿业公司党委书...
铜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铜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