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欣 王艳
年仅9岁的新区文家明德小学学生侯妙,因妈妈双腿骨折,独自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担。在获得2015年度陕西省“美德少年”后,侯妙却说:“做这些事是应该的,不值得大家这样夸赞。”
天生就有一颗照顾人的善良心
侯妙家住新区坡头镇豹村,家庭条件艰苦。她的妈妈告诉记者,在侯妙3岁的时候,奶奶曾因长时间流鼻血,让家里的大人束手无策。这时,小侯妙端了一盆凉水走到奶奶跟前,用小手沾上水,轻轻地拍在奶奶的额头上,说道:“你不要怕,让救护车拉你上医院。”奶奶流下了感动的眼泪,爷爷也说:“咱大人都赶不上一个娃会心疼人。”
“还记得一年级的时候,放学后,全班同学都走了,就剩下侯妙一个,她每天都是帮我把教室打扫完以后才走。”班主任袁老师告诉记者,侯妙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非常愿意帮助别人。同桌张玉芝说:“侯妙在班里总是助人为乐,她会帮我整理书包。”性格较为活泼好动的张玉芝总是在放学后忘了把凳子摆放在桌子上,每次都是侯妙帮她进行“善后”。
小身板也能扛起生活重担
2015年12月,侯妙的妈妈因雨雪路滑不慎摔倒导致双腿骨折,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在内蒙古打工的爸爸因为工作的原因无暇照顾家人,懂事的她便独自承担起照顾生病妈妈和年幼妹妹的重担。
每天凌晨5:30,侯妙就起床,开始生炉子、烧热水、做饭,直到这些活都干完后,才叫醒熟睡的妈妈和妹妹,给她们穿衣、洗脸、梳头。急匆匆吃完饭,侯妙又赶紧给妈妈倒水喂药。中午一放学,侯妙就急匆匆地朝家里赶。“她每次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问我喝不喝水,想吃什么东西。”侯妙的妈妈说,看着孩子这般懂事,心里既高兴又难过,希望自己快点好起来,能让孩子过一个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不要这么小就承担生活的重担。
刚开始做饭时,侯妙总是切到手指,每当这时候,她就赶紧背过头去,用嘴吮吸掉血,因为她不想让妈妈操心。有一次洗衣服时,因为妈妈的手套太大戴上后总是掉,所以她就摘掉手套用双手在冰冷的水里揉搓衣服,洗完后,她的手指已经冻得通红肿胀。侯妙还悄悄告诉妹妹,不让妹妹告诉妈妈,怕她担心。
在学校,侯妙课间除了上厕所之外,就坐在座位上认真学习,她总是把学习任务放在学校完成,以便放学后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妈妈和妹妹。辛苦照顾妈妈1个多月后,侯妙累倒了。连续几个晚上发烧、咳嗽,吃药打针也不见好。于是,妈妈的朋友带她去医院检查,原来是支原体感染,医生建议住院,但懂事的侯妙硬是拉着阿姨回家,因为她担心生病的妈妈没有人照顾。
荣誉承载于德育的沃土
文家明德小学自办学以来,始终把明理、崇德作为其办学理念,把“明理,理泽校园”、“崇德,德润花开”这样的德育标语写在最显眼的位置,目的就是为了时时刻刻提醒教师和学生,重视素质教育,先成人后成事。
近年来,文家明德小学高唱明理崇德歌,紧抓德育建设,更是独创了“孝心作业”、“日行一善”、“明理歌谣操”、“崇德歌谣操”等德育活动。因为对德育工作的重视,文家明德小学先后涌现出一批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其中不乏“铜川好人”和“道德模范”。“老师以自身作为榜样,教育学生明理向善。侯妙正是得益于这片沃土,她是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一个典型。”文家明德小学校长杨卫权说道。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刘晓帆通讯员白益军1995年,岳武平从西北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专业毕业后在农业战线一干就是二十年。二十年来,他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特长,不断开拓创新,埋头苦干,为耀州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铜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铜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