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和文化是一对孪生兄弟,学校功能的本质就是传承文化。一所有生命力的学校,不在于他有多大的空间和物质资产,而在于是否有一种精神根植于全校师生的心中,这种精神正是学校文化的精髓。文化是学校的核心竞争优势,它需要我们去传承,更需要我们去发展、去创新。
传承矿工精神 寻求立身之本
铜川因煤兴市,1958年成立了渭北煤炭工业公司(现铜川矿务局),铜川矿务局第一中学始建于1960年6月,建校时校名为渭北煤炭工业公司中学,后几经易名于1980年8月更名为铜川矿务局第一中学,撤销初中部为完全高中,为铜川矿务局直属学校,2002年即被陕西省教育厅命名为陕西省重点高中。2006年7月企业办学移交地方政府管理,隶属于铜川市王益区教育局至今。
深厚的企业文化底蕴,经过历史的积淀,凝聚成了“忠厚吃苦敬业奉献开拓创新卓越至上”的矿工精神。有着56年建校史的铜川矿务局第一中学更是传承了企业精神,一茬茬的局一中人呕心沥血,创造了1986年省理科第三名、2006、2007、2008铜川市理科、文科状元,2015年高考全市整体下滑,唯局一中提高1.4%的奇迹,用行动诠释了矿工精神,用集体的智慧演绎了“忠厚吃苦敬业奉献开拓创新卓越至上”的局一中精神!寻求到了学校的精神之魂、文化之魂,于2015年5月正式确立了学校的办学核心理念“品学立人”。
发扬耀瓷文化 承载美好愿景
中国陶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至伟,堪称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和最富象征意义的文化遗产之一。耀州窑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以今陕西省黄堡镇为中心,范围包括陈炉地区立地坡、上店、陈炉等。黄堡因宋时辖于耀州,故名为耀州窑,其产品称为耀州瓷和耀瓷。该窑创烧于唐代,宋代鼎盛,金元续烧,明转陈炉诸窑,延续烧窑时间长达1400余年。
千年窑场,炉火不熄。传承的是一种责任,生存和发展依托的是质量。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学校生存理由、生存动力、生存期望的有机构成。2012年8月铜川矿务局第一中学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将学校办学理念定位为“责任质量”。“责任”是使命、是担当、是成长,是创新。一所学校担负着立德树人,胸怀天下,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重任。而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是立校之本,质量的提升要靠办学实力和教学水平的增强。
2013年8月在积极争取省市区支持下,局一中拆除了年久失修的原教学主楼和学生宿舍楼,原址拆除重建。历经21个月,一座现代化的崭新的书香校园呈现在师生面前。21个月,三个年级中的两个年级1500余名师生借住在外校生活学习,发扬了“忠厚吃苦敬业奉献开拓创新卓越至上”的局一中精神,不仅平稳度过了21个月,而且在当年招生受影响的情况下,又创造了今年高考二本以上上线302人的佳绩!学校也被市教育局表彰为铜川市教育质量先进单位!
紧跟时代步伐 内涵外化于行
五十多年来,铜川矿务局第一中学送走了一批批毕业生,“为四十岁做准备”的校训曾激励了无数的莘莘学子奋进。然而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唯功名论的岁月已经被历史所淘汰。2015年5月崭新的校园落成之时,经多方论证,集集体智慧,深刻挖掘校园文化内涵,围绕矿工精神、耀瓷文化两条主线,准确定位,经校教代会审议通过,将“竞进有为恒成大器”确立为局一中校训。
“竞进”二字,符合矿工精神,饱含创新的激情,开拓的锐气;“竞进有为”激励着全校师生积极寻找新思路,时时争先,事事争先,力争有所为。“大器”的浅义指耀州窑所出的陶瓷器皿,深意为“玉不琢不成器”。“恒成大器”承载了局一中人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的美好愿景和奋斗理想。
依托铜川多元地域文化,融合教育教学新理念。我校将学校文化内涵外化为课程化、活动化。完成了以传统教材和校本教材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以28个学生社团为主体,“两节一会”为载体的校园文化体系建设。开发了《可爱的家乡》等36本校本教材,形成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汇报,学期有展示”社团活动模式。在2016年4月第二届陕西省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中,我校获得集体优胜奖;在王益区第四届中小学生足球比赛中,我校足球社团获得了高中组第一名;在王益区举办的庆祝建党95周年歌会上,我校代表区教科体局出演大合唱荣获第一名。
探索低进高出 体现教育价值
“低进高出”是学校现实的选择。我校致力于通过三年的思想引导、教育塑造,让那些站在高中起点并不出色的学生,在学业知识、综合素质上都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增值发展”,从而赢在高中的终点。学校在探索中逐步完成基础教育从“知识本位时代”向“核心素养时代”的转变。
面对自身生源特点,我校把教育的主要目标定位在了对学生性格、品质和习惯的重新塑造上,以“励志教育+养成教育”双优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发展。我们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良好习惯养成了,自然就会转变为信念。注重学生身心健康,例如我们的篮球社团、足球社团,其定位既包括强身健体,也包括精神追求、团队意识等。同时,我们还开展励志教育,每周一铿锵有力的国旗下讲话,每月的“身边人讲身边事”的主题班会,校园内的励志标语等等;每学期广泛开展的各种评选和诗词歌会、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培养了学生阳光、乐观的心态,赋予了学生自信、自尊、自强的优秀品质,以品质提升促进成绩提升。
在教学上,坚持“精细化管理”,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量身打造极限升值的成长方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跟踪化管理,给他们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加自由发展的空间,引导他们结合自身优势自主发展、培优促尖;对大多数的中游学生,注重学习能力的夯实与提升,促使他们力争上游;对于后进生,采取“一对一”结对子形式,用耐心和爱心精准帮扶,为他们制定符合发展实际的学习方案,注重知识运用和目标完成,找回他们的自信。
在今年的高考中,我校当年录取中考成绩496分以上学生161人,今年高考二本上线230人,上线率143%,成功实现了“低进高出”的育人目标。
打磨高效课堂 提升教学质量
我校以优化课堂教学为对象,强力推进教育四大元素(学生、教材、教法、大纲)的研究,谋求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立足实际,确定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旨”的课改理念。在2015年3月协助成立“陕西省高中英语常霞名师工作室”后,在商洛市率先成立了局一中“教学能手工作室”。形成了以两个工作室为引领,以“同课异构”听评课活动为载体的“高效课堂”教学格局。课堂教学紧紧围绕“实效”做文章,让学生在获得系统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兴趣得到激发,情感得到丰富,潜能得到开发。通过合作、探究,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学校多次组织教师前往宜川中学交流学习,实践宜川中学的“三环节导学式”教学模式。即以“自主学习---讨论展示---检测小结”为基本结构框架,以学案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载体,通过教师点拨、引导和帮助,使学生在使用学案的过程中质疑、选择、分析、综合和概括,采取讨论、交流、展示等形式激发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不断优化自主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各方面能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锻炼,课堂更因此成为师生教学相长的宽阔舞台。
汇集师者智慧 实现立人目标
为了让教学更加高效,我们在强调教师个人教学素养提升的同时,非常注重发挥集体的智慧和能力,形成了固定而完备的集体备课制度。各年级每个学科的备课组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教研前明确任务、撰写导学案,遵循“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的“四定”原则,坚持人人参与,力求在集体研讨中异中求同,个性修改同中求异,坚持人人发言,二次备课;教研后交流反思、跟踪会诊,坚持教学反思制度。教师在集体教学研修中互相启发、汇萃精华、共享智慧,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转移到对学情的把握上、对教学的改进上、对效果的反思上,提高了教学有效性,保证了教学质量。
我们还以打造名师团队为目标,强力推进青年教师的培养,谋求服务学生水平的提升。学校把名师培养作为人才工作、重点工程去实施,作为“品牌项目”去打造。以两个“工作室”为依托,构建名师与普通教师互学互促的成长共同体。力争通过三年工作周期,培养一批教育理念先进,教学风格鲜明,教学水平精湛的学科领军人物和优秀骨干教师,打造一支在全市教育领域中有成就、有影响力的优秀团队。在2015年铜川市首届高效课堂竞赛中,我校任小妮老师一举夺得第一名的桂冠。
“躬耕日月求格致,教学相长促发展,修身养艺蔚大器。”让局一中精神融入局一中人的血液,只要心脏还在跳动,局一中人追梦的脚步就要前行!(作者系铜川矿务局第一中学校长蒋生武)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原玉红)7月17日20时30分,市气象台发布大到暴雨消息,预计18日白天到19日晚将有一次明显的降水天气过程,市气象局根据暴雨消息,18日9时迅速启动重大气象灾害(暴雨)Ⅳ级应急响应命令,迅速进入应急...
铜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铜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