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欣
执教十多年来,他辛勤耕耘、刻苦钻研,积极探索科技教育,致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丰硕成果。曾先后被评为: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优秀辅导员、全国自制教具能手、陕西省中小学优秀科技辅导员、铜川市科技创新活动优秀科技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他就是耀州中学物理教师、科技总辅导员刘益涛。
从教以来,他积极研究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5科教具,并将研究成果服务教学。近年来,他已有24项自制教具在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或全国自制教具评选中获奖。他主持的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自制教具的研发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了省教育研究所课题验收结题专家的充分肯定。
为创新作品研制,刘益涛跑到五金店、废品收购站去配零部件是常有的事,他甚至还在垃圾桶、垃圾堆里翻捡材料,他说“这是变废为宝,意义重大,走自己的路让别人笑去吧”。由于创新作品涉及领域较广,实验室不可能具备所有的加工工具,所以有一些作品要在市场上找人加工。创意作品加工起来比较难,多数工人不愿加工,或者会要很高的加工价钱。去年8月,刘益涛要为《光学三射演示仪》制作特制玻璃罩,好几家玻璃店都要按照定做大鱼缸的价钱600元收费,为节省科研经费,他跑遍耀州城,终于有一家老板听说是给学生制作教具,特别优惠只要150元。除了想方设法节省科研经费,他还常常自掏腰包购买材料,时间长了花费也很大,作品获奖的奖金远抵消不了材料购买成本。后来校长知道了这情况,就把刘益涛研究花费果断列入了报销范畴,极大地支持了创新研究。
成绩的取得需要汗水和时间。刘益涛一边教学,一边辅导创新、研发教具。高中教学任务本来就重,要取得教学之外的突出成绩,必须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为此刘益涛的闲暇时间常常在工作中度过,切割打孔、设计图纸、指导培训、带学生去野外开展科技实践……除了研制教学仪器,刘益涛还积极从事生活中的发明创造,目前已有9项作品获奖,其中8项获国家专利。教学之余,刘益涛坚持每周二和周四下午开放创新实验室,给学生进行科技制作或科技培训。学生的想法大多不成熟,甚至幼稚,刘益涛就会给学生讲两个大科学家名言:牛顿,“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爱因斯坦,“敢于在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之间寻找联系可能给重大发现提供启示”。经过他的引导鼓励,敢于提出自己想法的同学越来越多,最终形成良好的创意。刘益涛辅导的学生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的有37项,其中,学生作品《高楼逃生车》解决高楼层居民遇到火灾的快速逃生问题,在2015年陕西省第30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一等奖;学生作品《篮球投篮训练器》可快速训练投篮准确度,在2016年陕西省第31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一等奖。
刘益涛非常重视社会科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他指导学生积极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到社区参观考察、实践探索。他向同学们发出“走进社会大课堂”的倡议,号召并带领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对此,同学们积极性很高,他们进工厂,到农村,走街道,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回校后,同学们认真撰写实践感受及调查报告,提出很多有价值的观点。2016年8名同学开展的《铜川城区光污染调查研究活动》在陕西省第31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一等奖。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程红兰郭璇在新区斯正街有一家罗兰数字音乐中心,每到下午放学后,总能看到大厅里挤满了小孩子和家长,动感的电爵士鼓声、优美的钢琴声和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响彻整个大厅。这家罗兰数字音乐中心...
铜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铜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