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是隋唐时期伟大的医药学家,是铜川历史上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佼佼者,是铜川的骄傲和自豪。他精湛的医药养生理论、120多年丰富的临床医学经验和高尚的医德医风,受到历朝历代的推崇和景仰,被后世誉为“药王”。
孙思邈早年生活在故里耀州区孙原村,晚年归隐故乡药王山,去世后安葬在祖茔,魂归故里。在他的家乡,流传着许多他治病救人的故事。这里,我们选编几则。
少小立志
隋朝末年,京兆华原(今铜川市耀州区)五台山下,住着—户姓孙的人家。家里只有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母亲替人洗洗补补,靠挣点血汗钱养家糊口,儿子孙思邈年方九岁。孙思邈虽然年幼,可知道母亲的辛劳和家里日子的艰难。他发奋读书,想着将来成就一番功名,也好让母亲过几年舒心的日子。他牢记母亲教导他的话:“甘罗十二为丞相,刘秀十二走南阳,儿啊,为母不是要你做高官,只要你有甘罗和刘秀那般志气,挣个一官半职,为母也就有出头之日了。”他把母亲讲的那些话铭记在心,日夜苦渎,强记博览。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几年,他便学富五车,通晓经书了。只是他的身体在苦读中因劳累过度而体质极差,面黄肌瘦。
这一年瘟疫流传,华原人半数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孙思邈也染上了瘟疫,高烧不止,卧床不起。母亲日夜守在他的床前,哭肿了双眼。她无钱给儿子请郎中看病,眼看孩子就要被夺走性命。她痛苦之余,只有跪在灶王爷像前,苦苦叩头哀求!但那灶王爷依旧呆坐如故,毫不动心!母亲的心碎了!她寻来一根麻绳,在低矮的屋梁上打了个死结活套。如果儿子一毙命,她立即悬梁自尽,娘俩一块走!正在这时,闯进一位鹤发童颜的云游郎中来,他把一包草药递给孙思邈的母亲说:“就剩下这最后一包救命药了,快拿去熬熬给孩子灌下,病尚有救。”这时正好孙思邈清醒过来,听到这话,勉强挣扎着爬起身来,在炕上对郎中叩了个头,拜谢了他的救命之恩。郎中走了,母亲架火熬药,悄悄拭去脸上感激和希望的热泪。
救命药熬好了,母亲把一碗乌黑的汤药端给孙思邈,孙思邈接过药正要喝下去,这时,邻家的大婶发疯般扑进来,对孙母求救道:“大嫂,我家英儿瞪眼了,怕没救了!求你去看看。”孙思邈听了后说:“把这碗药端去给英儿灌下去,他就有救了!”大婶不接说:“这哪能行呢?你自己也重病在身哪!”孙思邈说:“快拿去,要不英儿便无救了。”孙思邈端碗催促,孙母见状,也说:“大妹子,你就端去给英儿喝吧!”说着她从儿子手中接过碗,递给大婶。大婶犹豫了一下,接过后,从桌上拿过一个碗,倒了一少半药,把原来的那碗递给了孙思邈,端着那碗药千恩万谢地走了。
一碗汤药救了两个孩子的命。这事给幼小的孙思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想:天下多有一些郎中,多有一些草药,那么华原瘟疫便不会死那么多人了!于是,他想做一个这样的救命郎中!他暗暗立下了这样的誓愿:勤学苦练,做一个采药治病的民间郎中,去给天下受苦人赐药治病。(赵剑)
葱叶导尿
一天,有个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的病人上了五台山,走进孙思邈的住宅。孙思邈外出行医去了,他的大徒弟连忙叫病人坐下,问道:“您哪儿不舒服?”病人呻吟了几声说:“前天,我生了一种怪病———突然不能小便啦,直到今天仍然撒不出一滴尿来,真难受。”
大徒弟给病人切了脉,说:“你的病叫癃闭。不要紧,我会治好的。”
大徒弟叫病人解开衣服躺在床上,在病人肚脐下面的关元穴扎一针。他曾经亲眼见过,师傅医治一位癃闭病人时,在这儿扎了一针就解决了问题。
可是,奇怪得很!他扎后一点效果也没有。
他想:既然扎针不灵,那么,就给病人服导尿药吧。他配了“五茯散”,是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这五样药组成的,可是病人服后,仍然不起作用。
大徒弟再也想不出一点办法了。他安慰病人:“我师傅明天就会回来的,今天晚上你就住在这儿吧。”
第二天,孙思邈回来了。病人一见他,就指着自己那已经胀得圆鼓鼓的肚子说:“救救我吧。”
孙思邈向大徒弟仔细询问了医治经过后,便叫大徒弟去做饭。
孙思邈想到:尿流不出来,怕是管排尿的口子失灵了,如果用根管子插进尿道,尿或许能够排出来。可是到哪儿去找又细又软可以插进尿道的管子呢?———这真是一大难题。
这时候,大徒弟在菜园拔了几根葱,正朝厨房走来。
孙思邈见了,灵机一动,有了个好办法。他要来一根葱,掐下一片葱叶,剪去尖尖,小心翼翼地插进病人的尿道,用嘴吹了口气,稍待,尿就不断外流,病人的肚子慢慢地不觉得胀了。
病人十分感激孙思邈,一再道谢。
相传,世界上最早的导尿术———葱叶导尿,就是这样发明的。(秦凤岗)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白益军)按照省、市关于农机深松整地工作紧急通知精神,耀州区抓早动快,全力推进农机深松整地工作。该区召开全区农机深松整地项目工作安排部署会,并将2万亩农机深松任务分解到各项目实施...
耀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耀州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