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新闻 耀州新闻 宜君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铜川市 > 耀州新闻 > 正文

矢志改革铿锵向前 勇闯改革“深水区”交出靓丽成绩单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高新区揭牌一周年改革创新进展

来源:陕西日报 2018-03-28 07:14   https://www.yybnet.net/

市场主体活力西部最强“一带一路”创新之都地位进一步凸显

在自贸试验区全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背景下,西安高新区集成提升了创新经验,在全省率先开展“国地税融合”“54证合一”办理模式;在全国首推周末不休假“5+2”延时服务工作模式,构建了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发布“最多跑一次清单”465项,在全省首推政务服务“容缺办理”;设立每年20亿元的三次创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总规模2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在千亿级产业培育、高端要素聚集、投资环境优化等方面给予企业全方位支持。一年间,自贸试验区高新功能区新增注册市场主体8716家,新增企业注册资本1445.60亿元,新增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达121家,11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高新区累计注册成立了205家独立法人或分支机构,以上各项指标位居陕西自贸试验区前列。在自贸试验区效应的推动下,2017年高新区实现进出口总额2072亿元,占全省76.43%,全市81.43%,成为陕西自贸试验区对外开放枢纽。

贸易通关效率西部最快在全省开放发展中发挥了枢纽作用

对标国际自由贸易区通关标准,西安高新区联合西安海关开展了一系列通关便利化创新,不断刷新西安关区贸易通关速度。西安关区第一票“无纸化”、第一票“通关一体化”、第一票“区港联动”、第一票“区区联动”、第一票“跨关区流转”均在西安高新综保区试点;对区内企业实现365×24小时通关服务;在全国率先开展特殊区域外集成电路研发检测企业全程保税业务试点,将企业研发的集成电路货品通关时间从将近3个工作日压缩到不到3小时,通关效率提升95%。

科技金融创新西部最新支撑硬科技不断形成西安新优势

高新区建立了全国领先的信用与金融服务平台,搭建了“陕西科技企业投融资常态化网上路演平台”,面向全国3200家机构,8000多投资人实现了“7+24”永不落幕的项目对接平台,还推出了“园信通”等信用金融服务产品;结合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开展了全国首批投贷联动试点,鼓励试点银行为区内科技企业提供创新型融资模式。截至目前,各试点银行为区内24家企业提供投贷联动服务,贷款总额3.16亿元,投资总额2.21亿元。

改革创新案例西部最多为企业优服务,为国家试制度

按照自贸试验区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发展的要求,西安高新区聚焦全球研发、科技金融、军民融合、对外文化贸易等重点领域,培育了一批“有特色、重质量、高水平”的创新案例。在陕西自贸试验区第一批“最佳实践案例”17个中,高新区创新案例入选5个,占到了全省创新案例的30%。这些创新案例已经成为西安高新区和陕西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的风向标,将激励西安高新区建设者深化改革、大胆创新,为陕西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培育更多成功案例。

2018年,是西安高新区实施“五八八二”战略,打开“三次创业”局面的关键之年,也是自贸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发展,改革创新的攻坚之年。西安高新区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打造西部地区改革创新高地,建成具有国际水准、投资贸易便利、高端产业聚集、金融服务完善、人文交流深入、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园区和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为陕西省西安市追赶超越作出更大的贡献。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2017年4月1日,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高新区揭牌。这对陕西来说,播下了一颗备受关注的改革种子。

经过一年的改革实践,高新自贸试验区围绕构建高标准规则体系、促进高端产业聚集、深入推进制度创新、深化区域合作等主要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区内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成为陕西自贸试验区对外开放枢纽。

创新海关监管模式降低企业科创成本

2017年8月,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在西部率先实施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开展全程保税业务试点,通过自贸试验区海关监管制度创新,显著提升了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通关效率,降低企业科创成本,提升了科技创新企业在全球协同开发背景下的国际竞争力。

一、主要做法

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中关于拓展新型贸易方式和创新通关监管服务模式的要求,西安海关会同陕西省商务厅、高新管委会选取英特尔移动通信技术(西安)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特尔西安”)作为首批试点企业,对试点企业开展以研发设计为龙头的全程保税监管模式,将集成电路产业链上的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等企业全部纳入加工贸易保税监管范围。

(一)为特殊区域外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办理加工贸易电子化手册。西安海关会同陕西省商务厅,为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办理加工贸易电子化手册,允许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作为加工贸易手册经营单位,将企业检测物料纳入加工贸易监管范围替代以往检测用物料以“暂时进出货物”或“一般贸易”模式进出口。

(二)简政放权实现快速通关。一是海关简化审批程序,对手册设立、变更、深加工结转等业务,审批层级压缩至一级审批,其他业务审批层级均不超过两级。二是企业办理加工贸易手册备案后直接可在口岸办理报关业务,减少“暂时进出货物”方式业务审批,同时减少企业往返银行、海关办理保证金缴纳、核销手续。三是以加工贸易方式报关,报关单可由海关作业系统自动审结,“暂时进货物”方式报关单需海关人工审单。

(三)优化企业检测物料国内流转方式。检测物料纳入加工贸易保税监管,海关允许企业在保税状态下通过自行运输方式将货物流转至国内下游企业,封装后再出口至境外。传统“暂时进出货物”要求检测物料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离境,故企业只能将检测物料先出口至香港后复运进境,在国内下游企业封装后再出口至境外。试点后企业在国内物流链大幅缩短。

二、实施效果

(一)提高通关效率。该试点模式大幅度压缩企业检测物料的通关时间,据统计,该模式下海关通关时间达到2小时以内,通关时效提升近95%。

(二)降低资金占用。该试点模式企业无须事前缴纳风险担保金,为试点企业减轻资金占压近600万元人民币。此外,企业原部分检测物料需要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试点后还可以减少企业税收负担近70万元人民币。

(三)有利于国内产业链延伸。该试点模式企业可通过自行运输方式在保税状态下直接将货物流转至国内下游企业封装后出口,使得试点企业生产运营更为灵活,赋予企业兼顾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功能,延长了国内产业链,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四)大幅优化陕西省外贸营商环境。以英特尔西安为例,若按照传统模式,英特尔西安国际收交付效率(从国外发货到企业收货)为2—3个工作日。该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英特尔旗下的印度、德国和美国公司等,据了解,上述地区的国际收交付效率为1—2天。通过试点,该企业的国际收交付时间缩短至2天。这使得陕西省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竞争力。

着力军民融合平台构筑“军工+地方”模式

实施军民融合创新示范试点,是陕西自贸试验区深入落实推进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陕西自贸试验区中心片区持续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探索和改革,尤其在陕西省明确申建自贸试验区以来,着力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军民融合特色试点平台建设,取得了诸多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建成军民融合平台线上系统

军民融合平台线上系统于2017年2月24日正式上线运行。打造了集专利技术信息供需发布、技术成果挂牌对接、技术经理人委托服务、交易撮合与支付等为一体的专利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全流程服务平台。通过整合创新资源,重点围绕解密国防专利技术成果,为国防军工科研院所和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搭建信息交流桥梁,促进军工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在“军转军”“军转民”“民参军”三个层面推动专利技术的军民深度融合,构建军民融合特色的国家知识产权运营生态。

(二)建成知识产权云服务大数据中心

知识产权云服务大数据中心建设将依托国家知识产权局、国防专利局、省国防科工办、省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等现有资源,以整合和集成军民融合领域专利技术成果数据库为基础,面向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知识产权交易运营平台为中心,构建以云服务为特征的多平台融合的知识产权服务模式,实现“分散资源集中使用、集中资源分散服务”。2017年6月,知识产权云服务大数据中心功能正式开发完成。

(三)建成知识产权运营线下服务体系

1、专利技术孵化转移服务

培育以技术经理人为代表的新型知识产权服务组织,重点针对军民融合专利技术成果提供项目孵化和技术转移服务。对运营平台中具有市场前景,但专利技术尚不完全具备产业化基础的重大专利项目,进行二次开发、技术集成和商用化服务。

2.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服务

整合国内无形资产评估机构资源,制定知识产权资产评估的准则和规范,建立标准、客观的知识产权风险评价体系和知识产权运营和转化模式的评估体系。依托相应的资产评估机构,对重大知识产权技术成果进行知识产权价值、风险、转化模式评估,降低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的风险,提高项目交易成功率。

3.专利技术效果认定服务

依托西安科技大市场整合的上万台套检验、检测设备及几百家实验室资源,针对交易双方所认为专利技术不确定的实施方案、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否能解决,是否能达到所述的技术效果等问题,依托实验室进行专利技术效果认定服务。

4.知识产权信息应用服务

吸纳专业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机构,开展国防专利信息检索、国防专利解密、专利信息分析、专利预警、专利导航及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评议等特色服务。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建立专利联盟和专利池,通过专利收储、组合、包装、运营,实现专利价值最大化。

5.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

建立知识产权企业和投融资机构资源与供需信息数据库,通过多形式的技术成果推介展示和知识产权价值与风险评估服务,引导投资机构对知识产权技术成果进行股权投资;通过设立风险补偿资金,鼓励担保机构为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担保;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专利技术成果股权、债权和产品众筹等知识产权融资模式创新,为专利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和知识产权运营提供金融保障支持。

二、实施效果

平台的建设搭建了军民成果双向转化的桥梁,积极探索了一条将国防科技工业先进生产力转化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力量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道路,加快形成了“军工+地方”的可复制可推广建设模式。截至目前,平台专利数据共计8416条,其中解密国防专利深加工数据3001条、专利转让信息5222条、专利求购信息193条。为用户提供专利技术交易的供需发布、推介展示、磋商对接、交易支付等一系列线上线下服务。

建设对外文贸基地助力陕西文化产业

西安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是以“互联网+文化+外贸”为发展模式,集聚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的综合型对外文化产品跨境电子商务中心的特色文化产业平台。基地由线上跨境电商平台“丝路汇”和线下实体展览体验产品中心组成,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践行“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的战略构想。“丝路汇”以西安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为实体支撑,探索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新模式,为国内外文化机构投资融资、文化产品展示交易、文化创意产品孵化、文化产品进出口配套服务等提供支持。基地荣获“陕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是全国唯一一家文化产品跨境电子商务试点项目,陕西省、西安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一、主要做法

1.“丝路汇”文化产品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是西安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线上体验消费平台。准确传达文化产品信息,帮助文创企业精准定位、把握海外市场发展趋势,引导文化产品创新方向。

2.西安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与两岸交流发展基金会签署框架协议,共同在西安设立“文化+科技+创意”两岸青创中心,推进两岸人才交流。借鉴先进成熟的双创模式,构建有自身特色的两岸“青创中心”,提供国际化的硬件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线下+线上、空间+资本、资源+机制”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打造西北第一家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平台,搭建高层次的两岸青年创业育成平台。

3.为了更好地服务“文化创客”,进一步加强对文化领域创新、创意、创业人才的支持与培养,基地建设“精准生态文创孵化器”,融合科技政策和市场导向优势,聚焦文化领域优势产业,培养专业管理人才,打造省内唯一以文化创意设计为主、服务文化产业多元化开发、打造业界权威标准化服务的平台。

4.建设涵盖法律服务中心、文化版权交易服务中心、新文化研究院等的自贸试验区文化服务中心,为相关文化企业提供全套的服务,通过在创新、创业、合作交流等方面提供广阔空间、优惠政策、优质服务,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文化创业服务平台,带动陕西文化产品走出去,节省企业成本,提升企业发展速度,尽快跨入“一带一路”发展的大格局。

二、实践效果

1.目前,“丝路汇”入驻商户3000多家,公司已和甘肃平凉、贵州贵阳、新疆等地区以及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建立业务往来。

2.经过文化部专家组的专题论证,基地被确立为全国文化产品跨境电商综合试点项目,已实地对接陕西、四川、新疆、青海等多地文化企业,将其文化产品入驻“丝路汇”。“丝路汇”中包含“丝路精品”“复兴耀州瓷品牌活动”“民俗传承”“农民画集”等展示板块,还有富平、凤翔、岐山、汉中等各地市的文化衍生品展示购买区域。

3.两岸青创中心的建立和推行,加速了台湾优秀双创人才引进,提高了西安人才引进成功率,为两岸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服务,推动常态化的两岸创业青年交流,促成有实际示范效果的两岸产学研合作。通过推动两岸传统文化与创新思维融合,丰满传统文化创新性传播的模式。

探索信用体系建设助推中小企业发展

为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会信用体制,自贸试验区西安管委会高新区结合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着力发展以金融贸易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搭建了信用信息征集和共享平台,在数据共享、信用查询和信用应用等方面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金融机构提供服务。

一、信用金融平台的信用信息征集和共享

平台通过陕西省信用办数据专线,汇聚了全省200余万家市场运营主体工商登记基本信息及高新区内近1.7万家企业的金融、社保、税收及国土等各类深度信用信息近180万条,区内外420家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信息、347项金融产品服务信息和512条融资供需信息。依据《陕西省公共信用信息条例》,依托信用平台的信息公示功能,制定企业信用信息三级查询制度,确保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更好地面向社会公开企业信用信息。

二、信用金融平台企业信用信息应用

(一)促进信用类金融服务的创新

目前,平台汇集有区内外420家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347项金融产品服务信息,近1000家企业通过平台累计发布各类融资需求300亿元,实现融资对接180亿元左右。其中与平安银行合作推出的“橙E税金贷”,与华夏银行合作推出的“高新E贷”,与招商银行合作开发的在线自助贷款等产品,核心都是在企业授权的前提下以信用信息数据库掌握的企业税收、社保等信息为授信依据,为企业提供随借随还、轻点鼠标纯线上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信用贷款服务。

(二)重点探索企业互联网信用评级新模式

高新区在促进企业采用传统的线下评级方式的同时,不断探索高效率低成本的互联网信用评级模式,2015年以来,高新区依据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已掌握的企业信用信息及企业自主上报信息,参照省市相关信用体系标准,在政策申报和融资对接等工作过程中,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先后与金电联行、FICO和西部资信等线上信用评估机构合作为区内企业提供互联网信用评级服务,并申报的1227家企业的信用数据,进行了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其中AAA企业36家,AA企业209家,A企业144家,BBB企业137家,BB企业213家,B企业213家,CCC企业96家,CC企业110家,C企业70家,信用等级评价结果作为政策扶持、招投标活动、招商引资等活动的重要参考。

高新区不断加强与省市信用工作主管部门的信息互联互通,稳步推进行政处罚与行政许可双公示工作,由创新发展局牵头,工商局、国土、社保、质检等部门上报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的市场主体登记备案、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息,及时上报至陕西省信用信息平台。利用信用金融服务平台,设立了企业“信用公示”和“信息披露”栏目,对高新区企业进行综合信用等级评价结果进行公示,对企业失信记录进行披露。

(三)相关政策配套

高新区不断完善政策扶持体系,促进企业增强信用意识,并将企业信用状况作为支持企业的重要考量。目前,除已经在执行的对于企业参与信用评级的费用进行50%补贴政策以外,高新区已初步完成对相关政策的修订,拟增加对于连续三年获得AAA级评级的企业的专项奖励政策;同时在企业申报债务融资贴息等科技金融政策时,将根据企业不同信用等级予以差异化补贴;并在下一步实行的创新券专项政策中,明确将创新券的发放与企业信用状况联系起来。

实现“内保外贷”创新帮助国内企业“走出去”

2016年底,四部委联合发文加强对外投资监管,密切关注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非理性投资,杜绝大额非主业、有限合伙企业、“母小子大”、“快设快出”等对外投资。“控流出”宏观环境下,资金出境难度加大。陕西自贸试验区内企业陕西JRWN股份有限公司与澳大利亚公司签订认购与合作协议,旨在通过发行股票的形式增资并购。申请人计划通过其在香港设立的SPV公司(即全资子公司:FR控股有限公司)完成此次并购交易,通过SPV持股标的公司增发股份。

一、主要做法

由于受到外汇管理局“控流出”窗口指导的监管要求,申请人该笔对外投资在商务备案及监管沟通并行的状态下,无法及时完成境外股权交割。通过与外管局沟通,企业通过内保外贷的形式,在境内招商银行存入覆盖交割本金及境外行部利息、费用等对应的人民币自有资金(合计约2424万澳元,汇率按照业务当天操作时为准),申请由境内招商银行向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分行出具相对应金额的融资性对外担保保函。由香港分行为其发放用于股权交易的并购贷款,业务到期前由境内招商银行实施资金封闭管理操作,该笔保证金释放换汇后汇出,用于偿还香港分行到期本息。

二、实践效果

内保外贷业务在目前资金出境较困难的情况下使用范围较广。办理内保外贷对于企业、银行以及外汇监管都具有积极意义。

(1)跨境的“增信”。从内保外贷的初衷来看,内保外贷可以帮助国内企业“走出去”,帮助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使其境外分公司获得海外融资。因境外新设公司在成立之初,业务尚未开展,现金流不足,也难以从国外银行获得融资,这个时候就需要境内母公司的流动性支持。而境内中资企业的主要合作银行一般又都在国内(除非是大型跨国公司),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内保外贷的形式,在“国内企业-国内银行-国外银行-国外企业”之间建立信用链条,最终达到为境外公司获得融资支持的目的。

(2)实现资金或者资产的“间接出境”。在监管趋严、ODI受阻的情况下,国内企业用国内的资产或者存款在银行获得授信,通过境内银行开立保函至境外银行,由境外银行将资金输送给境外企业,以此达到间接出境的目的。

(3)内保外贷因贷款主体在境外,对境内银行来讲仅仅是一笔表外的或有负债,还能够一定程度上规避境内贷款规模,贷款用途等问题。而内保外贷业务中境内的保函申请人一般会采用全额或者部分保证金质押的形式给银行,满足银行存款考核要求。

(4)从“控流出”外汇监管的角度看,内保外贷可延缓资金出境的时间,该企业内保外贷到期的一年后,凭借外管局ODI批文办理全额质押项下购汇资金出境,对缓和人民币贬值压力、缓解跨境收付汇逆差具有积极作用。

新闻推荐

市司法局以“八化”建设推进社区矫正工作

本报讯(通讯员宋洁拓文权)近年来,市司法局在全市政法各单位的积极配合下,紧紧围绕社区矫正管理教育帮扶三大任务,以“八化”建设为抓手,不断健全制度、完善措施,稳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使整体工作取得了显...

耀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耀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矢志改革铿锵向前 勇闯改革“深水区”交出靓丽成绩单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高新区揭牌一周年改革创新进展)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