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今年苹果树的产量保准往上升。”
“看,又有新书了,想看的书在家门口就能看到真方便。”
3月2日,记者在耀州区石柱镇吊咀村农家书屋看到,不少村民在读书看报、查阅资料,互相交流着、学习着,浓浓的学习热潮在书屋内蔓延开来……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村委会这间50多平的小屋子里整齐地排列着贴有农业科学、艺术、经济、社会科学总论等标签的书柜,配齐了阅读桌椅、电脑和阅读架,实现了wifi全覆盖。书屋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智慧屋”和“脱贫致富暖心房”。
小小的农家书屋办得有声有色,得益于村党支部书记兼农家书屋管理员的赵增寿。
赵增寿有一个梦想:让书香飘荡田间地头,村民的脑袋和口袋都富起来。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坚守着一个朴素的愿望和乡村文化人的担当,2007年赵增寿当起了村上的义务管理员,这一干就是10年。
“2007年9月,我们村上有了农家书屋,没有合适的地方,我把家里一个36平方米的房子作为农家书屋,2016年10月在村委会院子里正式建立了农家书屋,全天候开放,这下村民们的阅读环境更好了。”赵增寿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运行了10年的农家书屋,借阅人次超过3.5万,有340户700余人从书中获益。
2017年3月,吊咀村开始带领村中妇女学习串珠手工编织,邀请手工老师给村民培训,村上有50多名妇女加入其中。村民陶爱侠是村上的一位能人,接受能力强,很快就学会了编制手法和技巧,多数村民纷纷向她请教。
陶爱侠巧借书屋传技艺。“我平时没事就来书屋看看手工编织类书,学学新花样,在这里给村中妇女传授编织技艺,手工编织为我们这些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新的致富渠道。”陶爱侠说,“挂件、摆件都是用串珠做,一个串珠挂件能卖到10元,村里的妇女在家门口就能挣下钱。”
杨万寿是村上的贫困户,肢体3级残疾,妻子长年患病,日子过得紧巴巴,他是整个家的经济支柱。
“2016年10月村上发了8只湖羊,由于不懂管理,总是害病,把人急哩。后来我就到书屋找良方,一下子就开窍了,照着养殖书上科学管理,现在我的湖羊已经繁育到16只了,各个身强体壮。”杨万寿2017年脱贫摘了帽,2018年连同老园共栽植了9亩苹果,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农家书屋成了吊咀村民“致富加油站”,不论是农技培训还是手工编织培训,好学的村民总在书屋里寻找相关书籍巩固所学技能。农民们用精神食粮提升致富技能,富脑袋,鼓口袋,村庄的风貌也变得更加积极向上。
“村上的农家书屋成了凝聚人气的精神家园,打牌的少了,看书的多了,村民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了,开展的文化活动大家都踊跃报名,男女老少齐上阵。”吊咀村的第一书记欣慰地介绍村庄的变化。
吊咀村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4户47人,2017年剩余4户4人,目前村上人均纯收入达到12830元,被市委市政府评为脱贫攻坚示范村。
农家书屋也成为了文化阵地。近几年,吊咀村不断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道德讲堂的开展,孝老爱亲评比,每年不少于12次的各种文艺演出,文化活动广场全天候开放,绘制文化墙52块……吊咀村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村、市级卫生村、市级公共文化创建示范村。今年1月,耀州区石柱镇吊咀村农家书屋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予了“全国示范农家书屋”称号。
赵增寿说:“阅读不仅能提技能还能陶冶情操、提升个人素养,让农家书屋真正发挥作用,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让村民在书香的陪伴下创造幸福生活。下一步,我打算让书屋时尚起来,成为村民触电和网销农产品的根据地,开阔眼界的天窗。”(本报记者 张华 刘晓帆 郭颖)
新闻推荐
挤奶机嗡嗡作响,幸飞提起装满羊奶的奶罐快速装车。每天清晨,他都要将挤好的60斤羊奶送到瑶曲镇奶站。“这些羊奶口感醇、销量好,不仅是大家脱贫的希望,而且还让我们走上了种养结合的绿色发展道路。”...
耀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耀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