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新闻 耀州新闻 宜君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铜川市 > 宜君新闻 > 正文

张德民和他的农耕记忆

来源:商洛日报 2016-08-24 00:00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刘西艳 张欢欢

在农村待了一辈子的爷爷进了城,问自己的小孙子,你看过牛耕地是啥样子吗?孙子摇摇头,爷爷又问,那你听过耙、耱、耧吗?孙子又摇了摇头。爷爷看着孙子一脸茫然的表情,又高兴又失落。高兴的是社会在进步,子孙后代能赶上这样的好时代,失落的是五千年的农耕文化、传统技艺,难道就要在这一辈人手里终结了吗?爷爷思来想去,对传统乡村、传统的农耕文化和记忆,新一代的农村孩子已感知甚少,城里的孩子就更可想而知了。我们不需要让孩子回到过去,去经受那些磨难,但我们要传承文化,从岁月和苦难中汲取营养,要让孩子记得住回家的路。于是,爷爷回到农村拿起笔、带上老花镜、翻着字典,两年时间写出了一本近三万字的随笔集———《我的农耕记忆》。

这位爷爷就是宜君县五里镇云辉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老人。老人名叫张德民,今年七十岁。作为农民,他在土地上耕作了一辈子,辛劳了一辈子,奉献了一辈子。农耕文化博大精深,贯穿中国从古至今。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农耕文化传承了几千年,不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且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农耕文化虽说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社会文明,但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一直以来贯穿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始终,也无形中成了人们挥之不去的乡愁。在有生之年,老人对土地满怀深情,用他结满老茧的手,呕心沥血,笔耕不辍,把自己从事农业生产生活的亲身体验和所感、所想、所思、所悟及农村的点点滴滴用文字写出来,讲给大家听,讲给孩子们听,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充满温情、充满思念和充满泥土芳香的共同的精神家园。老人说,静下心来写作《我的农耕记忆》,这是他做得最有意义的一件事,他很欣慰,很高兴。

把农民的欢乐和忧愁,把大伙所干的农活,把乡村美好的记忆,一件件、一个个地写出来,是老人一直就有的一个想法。老人说,随着乡村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这样的想法在他的心底里就变得愈来愈强烈和紧迫了,因为乡村传统的东西正在一点点地消失,故乡已改变了模样,上百年的土坯瓦房不见了,一大家子的四合院消失了,街街巷巷已经难觅昔日的踪迹。农村耕地不用牛了,牛不见了,拉车不用马,马没有了,磨面不用驴,驴子找不到了,只有那拴马桩、喂养牲口的石槽,还星星点点、横七竖八地横卧在村子的角落里。过去,一大家人热热闹闹,吃饭时,往大门口一蹲,吃得蛮香。农闲时节,大婶、大妈们坐在门洞里或屋檐下的台阶上,谈笑风生,拉着家常,做着针线活儿。现在,这样的场景,再也看不到了,只留存在大家的记忆里。这一切的一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记忆也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模糊了,大伙精神层面固有的东西也变得越来越少。文化和精神需要传承,记忆需要永存,我们的孩子不能对乡村和乡村的过去一无所知或知之寥寥。正是这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老人提起多年不用的笔,在忙完农活之余,废寝忘食,挑灯夜战,为我们乡村几千年来传统的农耕文化作最后的挽歌,弹奏最后的乐章,用千百年的乡土文化和乡土智慧,为我们的孩子掌起一盏明灯,照着他们在民族复兴的大道上继续前行!

老人说,在本书的写作中,亲人们给了他很大的鼓励、支持和帮助,使他坚定了信心,充满了力量。写作中的他,快乐而又忙碌。每天从地里干完活回来,老人稍稍弄些饭菜一吃,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之中。有一次中午老人在烧火做饭的时候突然来了灵感,来不及多想就拿起笔写了起来,写着写着闻到了一股子糊味,这才发现锅都烧得起火了,真真是一次胆战心惊的经历。有时,写作也会让他想起逝去的亲友。深夜里,思绪万千,心潮澎湃,一个个难忘的人、一件件难忘的事,一次次地让他感动,让他揪心,让他撕心裂肺、泪流满面。有些篇章,老人几乎是流着眼泪写完的。

情到深处自然浓。老人说,我的亲人们、我的儿时伙伴、我的父老乡亲,好多人都已经不在了。我们这些人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太多的心酸,但我们从未气馁、从未退却,我们毅然乐观、坚忍!大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泥土中寻找快乐,追逐梦想,实现自我。老人早年丧父,中年丧妻,一生命运多舛,备受生活煎熬,但老人一直很乐观、很坚定,对生活始终一往情深。

老人说,《我的农耕记忆》回顾了我在农村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也是我作为一个普通农民一辈子的人生体验。我已近古稀之年,饱经了人世间的风雨沧桑。我们这一代人承受了太多的苦和累,为了生存,为了过上好日子,我们披荆斩棘,自强不息,用结满老茧的双手,撑起了各自的生活。大伙勤劳质朴,讲的是耕读传家,讲的是勤俭持家,讲的是家国情怀,讲的是仁义礼信,即便是目不识丁,但骨子里都懂得这些理。这就是中国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人!

人老心不老,最美夕阳红。老人寻找的是农耕文化,念想的是“三农”之情,记录的是点点滴滴的美好记忆。老人最大的心愿是让我们勿忘乡土,勿忘乡愁,把我们祖辈的农耕文化世代相传,让土地生生不息,让乡村诗情画意,充满温情。的确,乡土才是我们最大的精神财富。

新闻推荐

商洛市在全省率先完成2016年农机购置补贴工作

本报讯(记者王旭燕)年,商洛市共争取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万元。为确保惠民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全市各级农业(农机)部门多措并举、精准发力,全力加快农机购置补贴实施工作。截至目前,已全面实施到位...

宜君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宜君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张德民和他的农耕记忆)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