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从有到优,公共文化设施完善有新突破。开展示范区创建之前,全市的公共文化设施总量少、体量小,标准较低、功能不完善。开展示范区创建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建设作为提高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承载力的重中之重,对照创建标准,着力谋划和推动市、县、乡(镇)、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依托PPP模式,总投资约8亿元的铜川大剧院、全民健身馆、孙思邈纪念馆、铜川体育馆、铜川博物馆、铜川市工人文化宫等6大公共文化体育项目于今年7月份全部集中开工建设,项目总面积达到18.1万平方米,是创建之前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的5.5倍。除此之外,区县的数字影院、非遗展馆(厅)、标准化足球场或体育场建设项目也按期推进,足球场或体育场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王益区、耀州区、新区的数字影院已全部开始运营,宜君县、印台区两个区县的数字影院建设正在办理前期手续;铜川市美术馆已经挂牌,免费开放资金已全部落实到位;市级非遗展厅正在抓紧布置展品,区县非遗展馆(厅)建设或提升改造已经全部完成。在创建期间,总投资1500万元的照金镇、黄堡镇、董家河镇、红土镇、陈炉镇、棋盘镇、彭镇7个重点镇综合文体中心建设主体已经全部完工,正在进行内部或外部装修;在村(社区)一级,正在整合建成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这些项目建成后,将有力促进文化惠民政策落实,使市民的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有效解决城乡群众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项目管理及资金投入有新途径。铜川市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协同、权责明确的公共文化项目建设统筹协调机制。按照陕西省出台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和《铜川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参照项目管理办法,形成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管理体系。在资金保障上,积极落实相关政策,形成稳定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今年,市财政已安排2118万元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社会化服务购买、数字化建设、文艺精品创作,同时,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新开工的铜川博物馆、铜川体育馆、铜川市文化场馆、铜川大剧院项目,首次开启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共建公共服务项目的PPP融资新模式,政府与社会企业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大幅拓展社会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的发展空间,有力盘活了社会存量资本,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公共服务资金投入渠道。
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公共文化区域布局有新亮点。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升级中,市政府、文化部门能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注重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与旅游、体育等项目的融合规划,从而实现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利用、共建共享。为全面展现铜川红色文化、养生文化、耀瓷文化、佛教文化等特色文化,照金、香山、药王山、玉华宫、陈炉镇等景区建设能综合利用各类资源存量,以“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项目”的形式,完善公共文化配套设施,凸显景区文化内涵。列入全市“十三五”总体规划总投资36.1亿元的耀州陶瓷文化旅游产业园、照金香山文化旅游景区、“丝路慧谷”智慧产业园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项目的实施将全面展现“文化铜川”新格局。照金红色旅游名镇已进入二期建设;以孙思邈养生文化为主题的大唐养生园和药王中医药养生体验中心不断优化升级,中医药文化体验区的各项功能逐渐完善;耀州窑和陈炉古镇的改造提升、文物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项目使文化旅游景区的规模更大、功能更全、标准更高、服务更好,大文化项目的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将有力促进铜川向特色鲜明的西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城市迈进。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朱红卫通讯员汤小民周培生宜君县通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把合格的标尺立起来,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把党员的先锋形象树起来,做亲民、利民、靠民、护民好干部,宜君县各级领导干部遇到...
宜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君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