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周培生
“住上好房子,挣上大票子,过上好日子。”在宜君县焦寨村,距玉华宫约8公里处,美丽新村的八十多栋渭北民居小楼早已建成,搬进新家的村民朱飞燕对未来抱有更多期待。朱飞燕说,新村有游客接待中心、文化广场、停车场,将依托太安旅游大景区和千亩特色农业基地发展乡村旅游。
近年来,宜君县积极探索“产村相融”的新农村建设路径,因地制宜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村”。
新村美,生活更舒适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面子”好看,更要“里子”扎实,新村建到哪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就配套到哪里。
该县先后实施了24个市、县级美丽乡村建设,彭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太安、棋盘镇区集中安置点相继建成,移民搬迁1170户,5018人住上了新房,解决了3.7万人的饮水问题,基本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水泥路,农村发展环境明显改善,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严格执行和落实建设占用耕地“先补后占”原则,对建设用地需要占用耕地的,坚持与补充耕地的土地开发项目挂钩,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实现多途径补充耕地。仅近两年来,全县已实施土地开发补充耕地项目39个,规模达到9841亩,投资2707万元,新增耕地9481亩,农村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住进新房,配套齐全,公路通村……”在哭泉镇的淌泥河村,说起眼下的新村面貌,村民贺小华止不住话头,“就连乡村文化卫生建设,村里也考虑到了。”红瓦、青檐、白墙,图文并茂的“三字经”宣传画,生动活泼的十二生肖画,寓意深刻的镌刻对联……淌泥河村挖掘村落历史文化、耕作传统和地域特色,将“宜君元素”融入规划设计,突出孝老爱亲文化。
截至目前,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已得到完善,医改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农家书屋、应急广播、“户户通”、村文化活动室及“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实现了全覆盖,再次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实施“五改三建”(“改厕、改水、改圈、改厨、改路和建园、建池、建家”)全覆盖,垃圾集中处理率达100%,农村人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生活环境的改变,促进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少打麻将多进书屋”,成为宜君新村居民的新潮流。“道德模范大评选”“农家文化节”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在新村聚居点广泛开展,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产业兴,农业增效益
在宜君县,依托产业建新村,建好新村兴产业,实现产村一体发展才是最终目标,坚持把产业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盘棋规划、全方位推进,每个新村都有主导产业或特色产业。
在五里镇—新农村示范区率先成片推进粮油、蔬菜、瓜果、花卉等产业,加快休闲农业和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如今,已经初步形成“一村一品”的优势产业,兴市村设施蔬菜产业初具规模,榆舍村的民旅产业蓬勃兴起,雷声村蔬菜产业异军突起,银贡村粮油产业日渐成熟……
宜君玉米种植面积已达37.23万亩,连续六年被农业部确定为玉米高产示范县,成为全省首个“国字号”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苹果面积发展到27.7万亩,获国家级奖项9金27银,“怡君”牌商标荣获省级著名商标;核桃面积41.84万亩,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宜君被授予“中国核桃之乡”,农业主导产业品牌效应更加凸显,农民增收步伐明显加快。
农村富,农民增收入
既让农民住上好房子,又要过上好日子,该县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抓手,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保了“粮袋子”,又鼓了“钱袋子”。
棋盘镇马庄新村旁,连绵的核桃树望不到边。“土地流转后,我在这儿打工已经两三年了,平均每个月能挣1000多元,加上每年土地流转金六七百元和国家的各类补贴,一家老小生活得很舒心。”正在核桃观光园里干活的村民吴雪梅说。
该县还将新村建设,乡村旅游、全域旅游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大力开发乡村观光休闲游、乡村生活体验游、乡村民俗风情游等系列乡村旅游产品,丰富新村建设内涵和促进农民增收。据统计,今年将接待游客78.3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1亿元。
宜君县产村相融的兴农富民之路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据悉,今年上半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761元,同比增长8.20%。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吴洋凯)8月25日晚,大型组歌《照金岁月》在宜君县体育馆进行精彩演出,受到千余名宜君县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这是继新区(两场)、北市区、耀州区演出之后的第五场演出。大型组歌《...
宜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宜君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