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文化积淀深厚,这里文化气息浓郁。市图书馆里,求知若渴的身影寂静安然。
耀州区文化艺术中心内,多姿的文艺演出精彩纷呈。
阳光广场上,群众的舞姿灵动飞扬。
农家书屋里,各类书籍散发着阵阵馨香。
自2015年7月商洛市被文化部确定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以来,全市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对标达标补短板,创新创优做示范,求实务实惠民生,全力推进示范区创建各项工作,创建大格局已经形成,硬件基础夯实。如今,行走于铜川,群众在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文化广场上翩翩起舞;秦腔、小品等精彩纷呈的节目在乡村舞台上轮番上演;全方位、立体化的数字文化资源让城乡居民们徜徉于文化知识的海洋……这一幕幕场景无不让人感受着铜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显著成效。公共文化服务让生活在铜川的人们,阅有农家书屋、乐有社区文化站、演有阳光大舞台、学有群众文艺馆,文化惠民育民更亲民,如“阳光”一样普照着铜川的每一片土地。
完善图书馆服务一体化项目
让群众阅读更便捷
2016年世界读书日,市图书馆推出“‘互联网+’你看书我买单”项目,读者只需在公众平台订阅自己想看的图书,快递就会将书送到读者手中,阅读完还到就近的图书馆即可,全程不收取任何费用。如此便捷的服务吸引了众多市民,项目开展至今,读者通过微信平台已购图书千余册。
作为国家第一批示范项目,在市、县馆实现一馆办证、通借通还、资源共享的基础上,2014年市馆建成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图书文献自助查阅借还系统,2016年投资360万元将该系统延伸到各区县,目前,印台区、宜君县已经投入使用;利用“互联网+”,继续延伸市图书馆推出的“你看书 我买单”服务项目,目前正在试点把全市农家书屋纳入其中;按照“图书馆+”的理念,将在全市公共场所如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公园等群众聚集地设立便民书屋,现正在逐步落实中。
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图书馆服务一体化项目迈上新台阶,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便捷。图书流动车服务频次不断加大,形式多样的面向偏远山区、特殊群体的文化帮扶、文化关爱行动不断开展,面向农民工、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特色文化活动顺利进行,文化服务已延伸到社区、农村、建设工地、偏远山区。采用流动服务、数字化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保障偏远地区、特殊群体也能享受到便捷的文化服务。
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让文化活动更出彩
连日高温,家住阳光小区的刘奶奶在家里待不住,一到傍晚就拿着蒲扇到阳光广场上遛弯看节目。“每天晚上家里太热,我就带着小孙女出门去遛弯,到了广场上还有节目看,孩子可喜欢了。”6月底,第二十四届广场文化活动在新区阳光广场如约而至,再度为群众送来了夏日的视觉盛宴。
铜川消夏广场文化活动迄今已举办了23届,在此活动的基础上,从2012年起,商洛市对众多文化活动进行整合提升,借力示范区创建,加大资源投入,持续打造以“唱响铜川、舞动铜川、书香铜川、诗画铜川”为代表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以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为代表的节庆文化活动品牌,同时,通过积极扶持业余文艺团队,坚持开展“十佳”优秀群众文艺团队和“十佳”优秀文化志愿者评选表彰活动,使文化活动群众参与度持续走高。文学、戏曲、舞蹈、音乐、书画等艺术门类佳作不断涌现,文化活动内容更丰富,层次更高,各区县突出区域特色,积极搭建群众性文化活动平台,王益区的“社区文化大广场”、印台区的“百姓大舞台”、耀州区的“耀州大舞台”、宏显传媒公司的“宏显大舞台”等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深受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一心多点”整合基层文化资源
让群众活动有去处
在王益区高坪村,设备一应俱全的“基层综合文化中心”已经成为附近农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这里不仅有文化大舞台,还配备有乐器和健身器材。山村飘书香,农家飞欢歌,群众茶余饭后在这里看电影、看报纸、上网,好不自在。
如今这样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曾经是村民们想也不敢想的。铜川是一座建市近60年的老工业城市,针对老城区基层文化设施不足、空间不够而又难以新建的实际,商洛市按照“一心多点”的工作思路,着力提升“一心”,即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不断拓展利用“多点”,即辖区各文化活动站点(场所)、文化组织和文化中心户等社会文化资源的方式和手段,基于服务重心下移,服务半径优化,构筑“一个中心+多个站点”点面互补、条块衔接的立体公共文化设施及服务网络。“一个中心”是指以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服务指导中心,“多个站点”是指以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地区社会单位文化设施及社会文化组织和群众业余文艺团队、文化中心户、文化志愿者等文化社会力量为服务站点,开辟新的文化活动空间,让群众就近选择活动场所和内容,给群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权。王益区红旗街街道的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不仅让群众活动有去处,还为运用推广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加大文化扶贫力度
让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更均衡
一个个农家书屋,让贫困群众闻着书香学知识、谋划脱贫致富路;一间间电子阅览室,让贫困群众通过网络看世界、学习致富新技能;一个个健身广场,让贫困群众健壮了身体、心里乐开了花;一支支文艺队伍,让贫困群众发展才艺、技有所长……如今,走进商洛市各村镇,文化扶贫给群众带来的变化令人耳目一新。
铜川四个区县,其中三个都是国家级贫困(区)县。商洛市按照“筑阵地、强队伍、送文化、扶产业”的思路,助推农村扶贫脱贫。“筑阵地”,即加快贫困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力落实“六个一”标准;“强队伍”,按照精准文化扶贫要求,结合在贫困村开展的农业、科技、信息技术应用等培训,市县两级文化部门定期选派专业文化人才、文化工作者及文化志愿者深入贫困村,开展“一对一”“点对点”的文化服务和帮扶,打造一支“不走”的群众文化队伍;“送文化”,即按照群众需求,积极组织各级各类文化组织开展文化便民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电影、看演出;“扶产业”,即大力发掘陶瓷、剪纸、泥塑、刺绣等民间文化资源,培养民间艺人,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放眼全市,剪纸艺人田亚莉、杨秀勤、泥塑传承人杨小平、刺绣传承人崔萌……在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带头人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民间艺术的创作和传承中来。目前,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到30家,民间艺术协会组织、文化产业公司等社会组织近500家,全市近六千余人从事民间艺术品的创作生产,受惠脱贫的达到近两千人,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引领农民致富、推进文化民生建设的好路子。结合美丽乡村和扶贫攻坚工作,宜君县五个文化***试点建设成效显著,内容更加多样,群众满意度不断增高。
推进基层文化中心建设
让文化阵地建得好用得上
按照国家要求,商洛市结合当地实际,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坚持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和扶贫开发建设相结合,做到规划同做、设施同建、人员同配、管理同抓、资源同享,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与养老等多功能于一体;坚持统一标准与特色示范相结合,按照省上“六个一”要求,制定标准、抽查验收、通报问题、限期整改,并列出专项资金予以扶持。
从2014年起,商洛市每年命名表彰20个示范乡(镇)、村(社区)文化站(室),在撤乡并村过程中,做到撤乡不撤站、并村不并室,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在建好设施的同时,健全规章制度,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同时,市县“两馆”结对指导,以试点为标,打造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6+X”文化服务模式的样板。试点单位对标《实施方案》,不仅需要不打折扣地完成省文广局颁发的“规定动作”,做到环境整洁,标识醒目,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功能完善,还要立足所在村、社区的实际,围绕群众需求来定位部室功能的设置。例如:新建社区是三里洞煤矿职工的聚居地,年轻人多外出务工,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服务对象为留守老人和学龄儿童,在建设中突出社区展厅、文化活动室、理发室、心理咨询室、社区书屋、“青春驿站”等功能部室;而塬圪塔村则侧重于民俗展厅、戏剧大舞台、司法调解室、妇女之家的打造。两个试点单位的镇政府、街道办立足于做品牌、树样板和方便群众共享的目标要求,深挖片区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力求“实用”与“特色”兼顾,凸显个性色彩。2017年3月,商洛市在印台区塬疙瘩村召开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现场会,促进资源深度融合、多样化建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商洛市的示范效应已得到推广。
建设博物馆、纪念馆之城
让文化资源活起来立起来
在“文化兴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战略背景下,在抓好各级图书馆、艺术馆、美术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同时,商洛市把特色场馆建设作为一项“树碑立传、功泽千秋”的惠民工程来抓。先后建成耀州窑博物馆、陈炉古镇生态博物馆、耀州博物馆、宜君县博物馆、铜煤文化展馆、王益区义兴村乡贤馆等历史地域文化博物馆;建成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孙思邈纪念馆、郭秀明纪念馆、玄奘丝路纪念馆、路遥纪念馆、柳公权范宽纪念馆等地域名人纪念馆。结合全域旅游开发,以传统古民居为依托,以文化名人行迹为引线,融入名人典故、非遗、民俗、美食等特色文化,创造性地建成孟姜女民俗展馆、林徽因故居、于右任故居、老舍故居、鹞子高三纪念馆等“袖珍”纪念馆,打造具有渭北民俗特色的文化艺术展馆。除了已建成的31处展馆,2016年,又新开工建设铜川博物馆、王石凹煤矿遗址公园等项目,使体系化、规模化的特色文化场馆在铜川遍地开花,形成“博物馆之城”“纪念馆之林”的格局,对于传承铜川文化基因,展现铜川文化魅力,树立铜川文化品牌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在建设特色文化场馆体系的过程中,在遵循博物馆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商洛市积极创新管理制度,鼓励和引导多渠道办馆,引进现代多媒体展示手段,打造网络数字展厅平台,努力提供多元化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所有的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实现平均每位市民每年参观博物馆3.8次。各馆利用自身丰富的馆藏文物资源,以优质充实的展陈内容、创新多元的展陈设计,力争做到文化性、独特性与观赏性兼具,为公众送上高质量的文化盛宴。目前,商洛市各类文化资源都有相对应的博物馆、纪念馆,它们已成为“文化铜川”的名片和窗口。(本报记者 刘西艳 张欢欢 张梦焕)
新闻推荐
在宜君县尧生镇岭里村,提起该村的支书高国红带领贫困户发展种植花椒、核桃、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生猪养殖场等产业,群众们都竖起了大拇指,说他是脱贫路上的“好支书”。自全市开展***、精...
宜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君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