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雪本报记者殷熹
12月1日傍晚,市民王月红一家来到滨江生态公园散步,长江在落日余晖的笼罩下,显得分外安静祥和。此刻,陆续有船只慢慢驶进码头、靠岸卸货,但丝毫没有打破这静谧时光。在铜陵港,大大小小的码头有13座,弯曲延伸有800米。王月红记得,曾经,船舶到岸,货物装卸的同时伴随着柴油机的轰鸣,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以及可吸入颗粒物等被排放到空气中,造成了港口一带空气污染严重。现如今,这样的不和谐光景正逐步改变。这一切,得益于国网铜陵供电公司的“岸电”项目。
船主:省钱又省心
初冬的江面上微风静静地吹过,汪贵友拿着岸上工作人员递过来的电缆,熟练地连接到船上总开关处,合上开关,随即,货轮上轰鸣的柴油发电机停止了运转,“这码头有了岸电,真是方便又省心。”
汪贵友,今年四十五岁,是个地道的铜陵本地人,在长江里跑货船运输已经十三个年头了。长时间吹着江风,汪贵友的脸上是江风吹过留下的细细的刀刻般的痕迹。
汪贵友领着我们来到他的船舱里,不大的船舱里,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家里有的这里都有。“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们赶上了。以前船上用柴油机发电一晚上大概要40公斤柴油,按现在每公斤6元算,也要240元。现在接上岸电呢,一晚上用8度左右,花费20元不到,光这个就省了不少钱。”
正说着,汪贵友的儿子回来了。“以前这柴油机发电轰隆隆的噪音大,我怕影响他学习,即使靠了岸也不愿意让他到船上来。现在好了,用上了岸电,船上也和家里一样了。”
汪贵友安顿好儿子,带我们来到柴油机旁,“你看这个柴油机,除了噪音不说,如果晚上用它发电,想睡个安稳觉是不行的,过两个小时就要起来添油加水。”
码头:提升了竞争力
在东苑码头岸电取电处,一位工作人员身穿黑色夹克,手里拿着一摞资料,看着靠岸的船舶接线取电,他是东苑码头的负责人胡德训。
说起岸电的好处,胡德训深有体会。在岸电系统投运以前,不少货轮在靠岸后依靠柴油辅机供应船上的用电,冒黑烟、噪音大、污染严重,“以前这些货船靠了岸,他们为了保障正常用电,轮船引擎不会熄灭,四五艘船轰起来吵得脑袋都疼。”
除了这些好处,胡德训最关心的还有岸电为码头带来的经济效益:“现在东苑码头有4个岸电箱,每个岸电箱有2个接口,可以同时为8条船提供接电服务,岸电改造完之后来往停靠的船只也明显多了。”用胡德训的话说,他的码头因为岸电工程提升了竞争力。
供电:提前介入,主动服务
高照远是国网铜陵供电公司负责岸电项目的专职经理,对港口岸电项目他了然于心,“港口岸电其实简单来说,就是把岸上电力供到靠港船舶使用的整体设备,来替代船上自带的燃油辅机,满足船上生产作业、生活设施等电气设备的用电需求。”高照远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指导岸上的工作人员正确使用岸电箱。
“就拿这次东苑码头新建成的两台岸电设备来算,按全年接电船舶1000艘次,预计年用电量超过400万千瓦时,可以节约燃料成本280万元,减少二氧化碳、硫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达600吨。除了这些,在噪音抑制方面,可消除自备发电机组运行产生的噪声污染,为船员和港区居民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高照远算的这笔账是便民惠民的账,也是改善港口生态环境,让水更清天更蓝的账。
新闻推荐
杨小路的围墙边,一边是热闹的棋局,一边是专心的读者。螺蛳山广场上,一位老人在享受安静的读报时刻。长江路地下通道入口处,一位小姑娘沉浸在故事书里。读书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古人云:腹...
铜陵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铜陵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