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维林
馍馍篓子是北方人用来盛放食物或其他物品的一种器皿,通常是用麦秸、茅草、稻草等原料编制而成的,其形状有多种,有坛子形状的,有圆锥形的,有圆柱形的,也有南瓜等其他形状的。
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到粮站买米要搭售一定比例的面粉,对于不爱吃面食的南方人来说是一件头痛的事,而我们家却不一样,因为父亲是北方人,爱吃面食,特别喜欢吃馒头,所以母亲每隔几天就要蒸一大锅馒头。特别是到快过年的时候,母亲蒸的馒头就更多了,通常能让一家人吃到正月十五。
对于当时铜陵地区的人来说,过年时做炒米糖、炸糯米圆子、炸小炸是每家每户不可或缺的大事,而对我们家而言,蒸馒头、包包子才是过年最重要的大事情。每到腊月二十八九,母亲就忙活起来了,我们弟兄也跟着帮忙。首先是准备包子馅,再把老面放在盆里发酵,接下来就是和面、兑碱,做剂子、做馒头、包包子。其中往面里放碱是最难掌握的,碱放多了面会发黄,碱放少了面就发酸。所以,放多少碱都是由母亲来把关。
馒头、包子蒸好后,一般都放在淘米篮、脸盆、水桶之类的器具里,要吃的时候拿几个在锅里馏一下,非常方便。有一年夏天,父亲回了一趟老家,带回了三样麦秸编制的器皿———馍馍篓。中等的是坛子形状的,一大一小的是圆柱形的,这两个可以套放在一起。三个篓子都有盖,能盖得严丝合缝,做工非常精细,就像一个个精美的艺术品一样。有了它们,最大的篓子能做饭焐子用,其他两个也能存放东西,从此再也不用担心蒸多了馒头无处放了。
对于左右隔壁的邻居们来说,不仅从来没有见过什么所谓的馍馍篓子,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这个名字,因此,纷纷前来观瞻,从此馍馍篓子就成了我们家的重要家什了。每当小伙伴或同学来家里玩时,馍馍篓子自然而然地就成了我炫耀的资本。
听父亲说,这几个馍馍篓是他老家的堂兄弟编的,编得粗细均匀、扎实,外观也好看。好的篓子装上水一时半会儿都不会漏,可惜的是老家的年轻人当中已经没有人能学会这种手艺的了。当时,听了父亲的话,我有点儿似懂非懂。
一转眼,几十年过去,父母也离开我们很多年了,儿时的馍馍篓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后来,通过上网,我才知道馍馍篓还有一个名字———馒头筐。北方有的地方也有用“馍馍篓”给人取绰号的,就相当于“饭桶”的意思。
我也上网找了许多图片,只找到有一幅图中的三个篓子像我们家里那个中等坛子形状的馍馍篓,只是这三个的做工太过粗糙了,始终没有找到圆柱形馍馍篓的图片,这时,我才明白了父亲当年所说的话。
新闻推荐
本报讯(张雪琳记者姜蕊)“谢谢王法官,真没有想到,我这么快就能拿到钱。”6月4日上午,陈某将一面印有“江淮风暴,卓有成效”的锦...
铜陵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铜陵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