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扁舟,两支摇橹。耳边是船桨拍水的清脆声响和往来船只的阵阵汽笛;眼前,是江面泛起的点点涟漪和岸边的绿树红花,偶尔还能看到一两只江豚跃出水面……这样一幅“舟行碧波上,人在水中游”的美好画卷让人觉得十分闲适、美好。然而,整日驾船“漂”在江面的朱长宏、顾月娥夫妇却无心欣赏这些美景,作为江上的“清洁工”,能吸引他们目光的,只是那些或漂浮或藏匿的污染物,打捞起了这些垃圾,他们的脸上才现出笑容。
今年50多岁的朱长宏夫妇原来是铜陵市大通镇上的渔民。2016年,他们收起网兜渔船,退捕上岸,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转岗做起了江上“清洁工”。
选择提前退捕转产,结束自己数十年赖以为生的渔民生活,朱长宏夫妇并不后悔。作为世代在船上生活的渔民,他们亲身经历了长江水域环境的恶化,也感到十分痛心。“水质越来越差,鱼越捕越少,特别是以前经常能看到的江豚,现在很少能看到了。要是大伙都还一直捕下去,这里的水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朱长宏说,提前退捕上岸虽然牺牲了一点个人的小利益,但比起保护长江水域生态环境,并不值得一提,心里甚至还有几分骄傲。
作为大通镇唯一一支守护江面清洁的队伍的一员,朱长宏夫妇的工作是辛苦的。清洁作业区从青通河大桥到羊山矶,全程七八公里,往返一趟需要三四个小时,两趟结束基本上就近天黑了。朱长宏说,一天下来,胳膊也会很酸痛。特别是夏天的时候顶着太阳晒,还得穿着厚厚的救生衣,人就像在蒸笼里。在寒冷的冬季,迎着江面的大风,冻得直哆嗦。而他的妻子顾月娥,因常年划桨,风吹日晒,两只手一到冬天便会皲裂、生冻疮。
虽然如此,但朱长宏对这份工作却是满意的。“刚开始的时候一天要捞上千斤垃圾,现在多的时候一天也就打捞三四百斤,一船舱都装不满。”朱长宏说,随着大家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水上清理力度的加大,现在江上的垃圾越来越少,这让他感到十分欣慰。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洋)连日来,铜陵市交通、运管部门组织执法人员开展了安全检查工作,全力保障“五一”节假日期间道路运输安全、旅...
铜陵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铜陵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