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远为客人修面。
陈家远采用传统技术为客人理发。
陈家远展示自己的剃刀。
■ 本报记者 钟灏 文/图
雾气濛濛的鹊江边,一座已有千年历史的大通古镇默然矗立。这里,曾是人声鼎沸的水乡盛埠、华灯璀璨的“小上海”,有着难以想象的繁华,而如今的大通,仍有些遗风尚存的味道,灰瓦白墙的店铺临着江水一字排开,这片曾因长江舟楫之便而繁华一时的古镇老街依然欣欣向荣。
店铺林立的澜溪老街,旗帘招展的各色铺子中,一爿传承了百年的老店:大通理发店,浓缩了古镇百年来的风风雨雨。秋日的午后,年已八旬的老理发师陈家远慢悠悠地回忆起往事。伴随着老人断续的讲述,仿佛一道时光闸门在记者眼前开启,往日里光阴的故事倾泻而出。
历史:老店铺记录繁华过往
跨入理发店的木门,古旧的气息即刻扑面而来:微光从天井而来,青砖铺就的地面坑洼不平,生铁铸成的椅子锈迹浮现,木框框住的镜子开始斑驳,一只只被摩挲得平滑无比的旧木箱里摆放的是用了几十乃至百年的理发修面工具……
从前的车马慢,时光亦和缓,这一室的老物件在岁月的浸润下慢慢滋生出一种不被打扰的凛然,让记者不自觉地脚步放轻。店里没有任何摩登的装饰,亦没有任何时尚的海报,却别有一种被岁月雕琢的风情,而这也是老手艺人费心保留的原始模样。
80岁的陈家远静静打量着眼前的一切,“我是1956年到这间理发店的,当年才16岁,是我家亲戚带我入行的。”忆起当年,他目光悠远,“我又没念过什么书,肯定得找一门糊口的手艺。”于是,16岁的陈家远选择成为一名理发师傅,而这选择的背后不仅有亲人的一力促成,更有着他对大通理发店的暗暗向往,“我们店是百年老店了,我1956年进来当学徒的时候,这个店就已经开了小50年了。”说着,他拍拍椅子,又一手指向镜子,“我们店里当年用的这些东西都是不得了的高档货,你看这椅子、镜子都是外国进口的,稀罕得很。”
在陈家远的记忆里,大通理发店是大通古镇作为江岸重镇繁华的缩影,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国营理发店,从此更是蒸蒸日上。上世纪60年代末,陈家远因能力突出,被任命为大通理发店的副经理。最繁盛的时候,店里有12把转椅、12名师傅,转椅上迎来的顾客川流不息。那时,师傅们从早八点忙到晚八点,店里往往是大摆长龙,作为副经理的陈家远一有空闲也要接待顾客。剃头推子的声音和大家的交谈声交织成一片,是每天店子里永恒不变的变奏曲……这正是陈家远最为之自豪的年代,“大通理发店那时不晓得有多红火,尤其是70年代。附近的人都到我们这里来,有时候客人还会请我们下乡去,一年剪掉的头发都有千把斤。”
匠心:用一辈子做一件事
“老陈,又忙呐?”
伴随着一声熟稔的招呼,62岁的澜溪老街居民汪冬和熟门熟路地来理发店串门子,也打断了陈家远的回忆。
听闻记者正和陈家远聊着大通理发店,本来歪在转椅上的汪冬和马上来了兴致,坐直了身体。“它以前是国营店,可以讲在那个年代就是垄断性的,所以大家都来这里理发、修面。”汪冬和告诉记者,自己小时候没有哪次来是不排队的,“我记得我才几岁的时候,人太矮了,坐在大转椅上就陷下去了,师傅都够不到我的头,所以我每次来师傅都要在凳子上加个板子,让我坐高点。”听汪冬和说起趣味的童年,坐在一旁啃苹果的陈家远边听边笑,“是哦,那个时候我记得你才四五岁,还没椅子高。”
正聊得开心之际,和悦洲上的老熟客欧二六走了进来。陈家远赶紧进入工作状态,慢慢悠悠却无比娴熟,20分钟后,来时乱发蓬生胡子拉碴的欧二六已经是一副清爽的样貌。欧二六说,从他年轻那会儿起,大通理发店的师傅们就是这个节奏,不管后面等待的顾客有多少,师傅们从来不为了赶时间而糊弄大家。大通理发店的老师傅们,也许不知道何为“匠心”二字,但师傅们用一辈子践行了匠人精神。
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追求也更多元化,渐渐地,在年青一代的心里,还坚持着传统理发修面技术的大通理发店似乎早就已经跟潮流脱轨。改革开放后,陈家远和5个老伙计一起承包下这间工作了一辈子的理发店,“以前带出来的徒弟都出去走南闯北了,就我们几个老师傅,大家都老了,还是不舍得走。”
然而,和改革开放后绝大多数行业都迅速发展的趋势不一样,大通理发店却逐渐寂寥,再也不复当年12张转椅不落空、12个师傅连轴转的繁盛场景。如今,店里的师傅故的故,老的老,只剩下八旬的陈家远和七旬的施汉成。年轻的顾客也很少上门,店里来来往往的还是那些昔日的老面孔。对此,陈家远却也看得开,“我们老一辈理发师傅学的都是传统的理发、修面手艺,虽然年轻人不需要这样,但年纪大的还是要剃头、刮胡子嘛,还是要认真干,把熟客都留住。”
承载过繁华的大通理发店,如今只留下了沧桑。“看看现在,再想想以前的事,就跟做梦一样,现在店里,就我跟老施了。”老人念叨着,长长一声叹息。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百年里,理发店的一排排镜子中映照的面庞明明灭灭,而这来来往往的人,浮浮沉沉的事,都化作了旧时光的印记,镌刻在陈家远的心里。
祈盼新生:让传统老手艺广为人知
在记者的采访中,理发店里不时有观光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大家站在这间百年老店里小心翼翼地四处打量。陈家远倒是坦然,“经常有人到我们店参观,现在这店变成镇上的旅游点了。”
如今,大通古镇已经成为4A级景区,虽然不再是江岸盛埠,但大通古镇正以另一种方式焕发生机。陈家远和施汉成的大通理发店也随着古镇的新生而迎来更多的关注,“我活了80年了,要说好,肯定还是现在这个时代好,现在镇子上搞旅游,好多外地人都知道我们理发店。”
月岂昔时月,春非昔时春。光阴逝去如流水,正如奔流不息的鹊江一般,古镇在时光的浸润中历经了繁华到寂寥,再到如今焕然新生。然而,无论这古镇、老街如何变,陈家远却依旧是昔时模样,依旧和他的老伙计施汉成一起守着这间百年不变的大通理发店,在日新月异的世界里固守一份对传统手艺的坚持。
老人说,“一辈子我就做一件事。”
老人说,“师傅怎么教的,我就怎么做。”
老人说,“能多干一天是一天,直到我俩都干不动了为止。”
……
大通理发店,虽然映入眼帘的都是沧桑,然而这里每一处都是时光的影子,坚守的老人们也和理发店一起活成了一段历史。如今,陈家远希望更多的人来关心理发店,体验传统的理发修面技术,让传统的老手艺重新焕发光彩。
新闻推荐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用帆布袋代替塑料袋就是一种环保的做法,所以铜陵日报社小记者工作室特别举办了“绿色带回家,手绘环保袋活...
铜陵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铜陵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