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筱青(市义安区实验小学教师)
最近几天,与同事们聊的最多的莫过于那闹心的“钟”了。时常相对无言而笑,真是苦不堪言,甚是纠结,这“钟”使得我们伤透了脑筋。只想使上十八般武艺,使孩子能够明白。
记得从前学《时钟》时,也费了好大一番周折,才认识了整时、半时,如今在此基础上,开始认识分钟了。第一课时,我一边拨钟,一边讲解,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一大格由5小格组成,每一小格表示1分钟,5小格表示5分钟,也就得出分针转过一大格是5分钟,两大格10分钟,以此类推,12大格就表示60分钟,分针转过一周或一圈,时针正好转过一大格,表示一小时,得出1小时=60分钟。并重复演示,使学生看得更加明白些,分钟从刻度12转到刻度1,转了5小格表示5分钟,指在2就表示10分钟……分针指在刻度6上,正好在钟面上转了半圈,也就是30分钟,也就是之前所学的半时,并让学生们练习,我报时让他们拨学具钟,看似明白,可作业一交上来却傻眼了,部分学生做成了,分针指在1就是1分钟,指在2就是2分钟……
我不得不重新上一遍,教学中让个别孩子上讲台演示,其他孩子观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便于加深印象。经过训练,孩子们似乎明白了每大格5分钟的规律,知道分针指在刻度1-12上,分别是多少分钟。刚有点眉目,又要面临着这样的题,画出一个钟面,标有时间,根据钟面上的时间,说出再过10分钟,再过1小时的时刻,或是20分钟之前的时间,尽管教了计算方法,但对于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孩子得有一个空间想像。钟面上的时间还不熟知,又如何晓得这般思维空间?效果自然不佳。尽管课上,为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编造有趣的故事融入其中,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于是,我给孩子们留一份作业,让他们记录好,从放学后到第二天上学的这段时间安排,要求是既会认又会写,希望家长配合完成。第二天上课时,请个别学生上台说说,并用钟演示给大家看,请其他同学当评委,看看他说的和拨的是否一致,同时看看他们的作息时间是否合理。孩子们的作息时间各不相同,并且都是亲身经历过的,个个跃跃欲试,说得也挺不错。看到孩子们情绪这么高涨,立刻请一名学生上台,将老师的作息时间一一拨出,并让学生猜猜看,一个小时前老师在干吗?孩子们纷纷猜测,然后我公布答案。“那么你们谁来猜猜老师10分钟之后会干什么呢?”孩子们胡乱猜测一通,“恩,其实老师和你们一样,也不知道10分钟后在干什么?或许在改作业,或许在喝水也说不定哟。”这样一来,使学生明白一个小时前是已经发生的事了,10分钟之后是未发生的事,明白之前与之后的区别,并掌握了几时前与几时后的运算方法。这节课的效果有所好转,看来让孩子们亲身体会,从感知中领悟,效果会好得多。
《认识时钟》是低年级的教学难点,抽象难以理解,加上孩子们接触得少,教学时要针对这一现象,采取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制定教学任务,从而达到预期效果。相信凡事只要端正态度用心去做,没有做不好的。
新闻推荐
1月4日,义安区天门镇金塔村老年人日间照料志愿服务队的工作人员,正在为83岁的汪桂花老人梳头。据了解,为了照顾全村69名独居、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该村组建了16人的老年人日间照料...
义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铜陵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