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姜蕊
有人说,城里的春节犹如一杯清水寡淡无味,乡村里的春节却好比一杯烈酒醇香而张扬。春节在即,乡村里的年味是否果真如此浓烈?村民们在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做着哪些准备?2月6日上午,记者来到义安区老洲乡,跟着村民的足迹,走进热闹的年货集市,深入手工作坊,探寻乡村里与众不同的“年味”。
“年味”从这忙里忙外中开始了
上午9时许,老洲乡中心村的赵小凤拿着刚从年货节上得来的几幅手写春联兴高采烈地赶回了家。一路上,赵小凤和熟悉的村民们打着招呼,大家彼此间最频繁的问候莫过于“你家孩子回来了没”。赵小凤有一对子女,常年都在外工作,老伴在铜陵市区打工,一家人如今留在村子里的只有她。赵小凤领着记者回到了屋子里,这是一栋三间屋的小平房,屋子面积虽然不大,却足够干净整洁。尽管如此,赵小凤仍然笑着说,孩子们回来之前,她还得来个彻底的大扫除,他们房间里的床铺被褥也得趁着这几天天晴好好地晒上一晒。
赵小凤随即来到屋外,将平铺在地上的一些咸鱼干货翻了一番,“老头子和孩子们都爱吃这些,不过今年我身体不大好,所以就没腌多少了。”赵小凤说,家里条件有限,所以她也不打算买多少菜,不过孩子们爱吃的那几道菜必不可少。说起自己的子女,赵小凤眉眼间的笑容就更明显了,她说,过年不指望孩子们带啥礼品,只要一大家子团团圆圆地聚在一起,比吃啥山珍海味都好。赵小凤虽然与记者闲聊着,手边的活却从未停歇,她将几幅春联仔细叠好,小心翼翼地放在衣柜的底部。接着又拿起扫帚仔细地清理起屋子来。在记者看来,她家的“年味”就从这忙里忙外中开始了……
记者“拜师”学做酥糖
在村民们的年货清单上,方便好吃的酥糖榜上有名。为了直观地感受酥糖的制作工艺,当日上午,记者在村民的指引下来到了光辉村一家糕点手工作坊。走进作坊,一股浓郁的香味扑面而来。两根木板和一根木块,在酥糖师傅赵吻的手中游刃有余,此时的他用这些简单的工具将酥糖半成品压成长条状,随后将其慢慢修整后,切成一小块一小块成品酥糖。为了感受制作过程,记者提议上手试试,赵师傅应允后,记者清洗双手,换上了白色的工作服,与赵师傅一起学做酥糖。
“先用这两根木板将酥糖固定住,然后再将木块压在上面。”记者照着赵师傅的步骤慢慢操作起来,刚开始由于用力过猛或用力过轻,导致酥糖未能成型。记者有些懊恼,赵师傅安慰道:“没关系,这个不是一两下就能学会的,你能做成这样已经很棒了,这个需要用巧劲,你再试试。”在赵师傅的鼓励下,记者再次尝试起来。
传统技艺需要传承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最近这一个月的生意特别火,特别是花生糖和芝麻糖,最近一个月时间差不多卖了1万斤,这些天几乎都是从早上5点干到晚上12点。”赵师傅年仅28岁,年纪不大,却技艺娴熟,为人真诚热情。“这些传统技艺是从顺安那边学的,做了12年,去年我才正式开了这个手工作坊。”谈及选择这行的原因,赵师傅严肃地反问道,“这些都是我国的传统手工技艺,如果人人都不愿意学,以后岂不是要失传?”赵师傅又叹了口气说,与机器制作相比,手工制作流程复杂,时间较长,所以辛苦是必然的,“现在干这种传统手工艺活的人越来越少了。”赵师傅说,他很愿意将这门技艺传扬下去,还希望子女今后能够像他一样爱上这门技艺,让它一代代传下去。
新闻推荐
日前,义安区西联镇钟仓卫生院家庭医生在为签约的西湖村97岁的徐易罗诊疗。义安区是国家卫计委确定的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区。截至目前,义安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占辖区总人口40%;65岁高龄老人签约...
义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义安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