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在潍县方言中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意思大致相当于“什么样的”“何种类型的”或是“有某种资格的”。究其原委,可能是明代的户籍制度的沿习。
打颇
打颇是潍坊话中常用的词汇,“颇”的字音疑为“扑”的音转,那么“打颇”就是“打扑”。但打颇在力度上比较轻,一般是指把衣物表面的尘土掸掉。“打颇”可以重叠使用。
例句:你身上暴了些土,快到外面打颇打颇。
与打颇词义相近的词是:拍打。拍打与打颇的区别在于:拍打比打颇的力度要重。
例句:那个东西奇聊嚣(脆弱),你轻着点打颇,别使劲拍打。
拍打在过去还有一个特别的用法,即当哄婴幼儿入睡的时候,会用手轻拍孩子的背部,促使其尽快入睡。潍坊人叫:拍打拍打困(睡)了吧。
例句:个孩子闹腾了一后晌(晚上)了,快拍打拍打,叫他困了吧!
与“拍打”近义的动词还有:扑洒。扑洒多指晾晒水洗的衣服、被单时,趁其未干,将褶皱抚平。“扑洒”经常重叠使用。
例句:洗的那些床单上一大些搐折(皱),你去扑洒扑洒——等着干了就扑洒不开了。
此外,还有搐打。搐打一般是指用手拿着鞭子之类用力抽打,对象可以是牲畜,也可以是物品。例句:那个毯子奇脏,你搭了太阳地里晒晒,找根杆子搐打搐打。
敲打与搐打的不同在于更强调敲的动作。
例句:打烟筒的时候你得找个东西敲打敲打,把里面的烟灰敲打下来。
敲打除了实义外,也引伸为对人的某种提醒和警告。
例句:你就是个属破车子的,隔上二日就得敲打敲打!
户的
读音:读如字音,一般“户”要轻读。“哪一户的”、“什么户的”在潍县方言中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直到今天还是这样。意思大致相当于普通话里的“什么样的”“何种类型的”或是“有某种资格的”。
例句:你办事太出格了,直接没见过你这一户的!
这个“户”到底是什么意思?应当写作哪个字才能准确表达这个词的词义?笔者认为应该是“户籍”的“户”这个字。
究其原委,就要说到明代的户籍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定鼎南京,统一天下之后,做了几件大事。其中一件是为了有效地管理天下的臣民,“辨贵贱,正名份”,在元代户籍登记的基础上,重新确立户籍制度,并进行全国性的户籍登记。所谓“户”是指以一个家庭为一个登记单位;所谓“籍”,就是登记为某种身份和职业,隶属于某种行业以便于官府管理。比如:宗室户,是指与朱明天下有血缘关系的皇亲贵戚;官绅户,则是在朝廷担任职务的官僚家庭。其他还有:民户,即普通百姓。民户又分为农户,种地的;儒户,教书读书的;医户,给人看病的郎中;甚至还有乐户,做娱乐业的(也包括提供情色服务的)。丐户,职业要饭的。与民户相对的是军户,即职业军人,在朝廷有军籍的。军户还细分为校尉,军官;力士,特种兵;弓辅手,射手;军匠,工兵。七行八作有手艺的人单独为一类型,叫匠户。具体又分为:厨师、裁缝、泥瓦匠、车船匠……等等不一,条分缕析,非常详细。比如在沿海一带支灶煮盐的,就叫灶户。直到今天,潍北、昌北沿渤海一带,很多村庄的名字就叫“灶户王”、“炉户李”之类,究其原委,就是这么来的。
明代有这么多不同的户,而且这些户是在政府登记备案,归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比如,民户归户部(约相当于现在的民政部、财政部)管理;军户归兵部(国防部),匠户归工部(建设部),不能“跨行业”使用。每个户只能做“户内”分管的事,不能管到别的户那里的事,世代相袭,不容变更。历史的惯性很大,就把一些词语带到了今天。
比如现在我们还把打猎的人叫做猎户。使用更广泛,更为大家习以为常的一个词是庄户。庄户应该是“农户”的口语版,也不排除是一些为过去田庄打工的农民的俗称。总之,一说“庄户”就是指种田的人。所以过去潍县人把种地叫“下庄户地”,把种地的人叫“庄户人家”。其实这一切都肇始于明代洪武年间那次政府行为——户籍登记制度。这些称呼历经了五六百年的历史变异,时过境迁,当时的生活环境早已不复存在,只有这些称呼从我们的老祖宗那里口口相传,一代又一代地传到今天,传到我们的嘴里,我们还在使用,也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我们已经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了。
“……户的”就是这样一个词。我们弄明白了“户”的来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潍县方言中常说的“户的”的意思了。
例句1:没有事你别揽些胡萝贝薅(意为管闲事)——你算哪一户的?!
意即这种事不在你的管辖范围之内,你没有资格来管。
例句2:你这是办了些什么事?叫你弄得乱七八糟的——就没见过你这户的!
意即你办的事太出格了,在所有的“登记户”就没有你这一种!
可巧
巧在潍县话里有两种用法:一是作形容词,表示人心灵手巧。
例句:那个闺女手奇巧,什么针线活儿也会做。
二是作副词用,表示赶巧,巧合。
例句:才上超市买了把伞,一出门,下开雨连,你看巧不巧!
有时也会反用。
例句:才穿上双新鞋,一出门,下开雨连,真是巧煞连!
这个意思,有时也说碰巧。
例句:你来得正好!碰巧我今每歇班,没出门,要不你还碰不上我!
碰巧有事出意外又恰好赶上的意思,同样的话,有时也用“延巧了”,或者是“延上了”,都相当于普通话里的“赶巧了”。潍坊话里有一个常用的俗语叫“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情景对话:
甲:嫂子,我还信着我来晚了,赶不上优惠大酬宾了。没信着活动推迟了,我来得正好!
乙:可不,“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你就是好时气(运气)!
有时也用巧了,或者正好,表达同样的意思。潍坊话中有一个调侃(歇后语)——潍县人不中说,说着王八来了鳖——说谁来谁!
话有点糙,但表达的意思却很准确:就是几个熟人在一起的时候,不能说某个未到场的人,一说,这人便会出现。类似于普通话里的“说曹操,曹操到”。过去潍县话形容赶巧的事,经常会借用说书人的一句话,叫“无巧不成书”。因为说书人说的传奇故事里,总是充满着巧合和巧遇。用潍坊人说得更多的一个俗语表示,就是“巧儿她爹碰上巧儿她娘了”!
例句:夜来后晌播那个电视剧的大结局啊,怎么会那么巧呢?真是“巧儿她爹碰上巧儿她娘了”!
巧这个词在潍县方言中还表示完美,适当的意思。比如“巧个儿”。读如字音,“个”字要儿化。表示人长得高矮适中,不胖不瘦,匀称好看。
例句:人家那个闺女长巴得不胖不瘦,周身里四称(读衬)是个巧个!
潍坊人把孩子的长相遗传了父母双方的优点,叫做“巧随”。
例句:你看这个孩子长得俊啊吧,把她爹妈的好埝都随上了——巧随!
潍坊人也用“巧”字形容好看的东西,比如:把好看的云彩叫做“巧云”。过去潍坊有句俗语,叫“七月八月看巧云”。农历的七、八月,正值初秋,秋高气爽,天上经常变幻出玲珑好看的云朵,这就是潍坊人说的“巧云”。
情景对话:
甲:你看天上那些云彩好看啊吧,又像是山,又像是树,看着怪舒坦。
乙:人家都说:“七月八月看巧云”,一点不差!
陈岗
新闻推荐
两会之行收获满满3月8日,潍坊晚报5名小记者受邀前往北京。他们穿上了采访背心,胸前挂上特制的“两会采访证”,像大记...
潍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潍坊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