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我这一生不知写了多少封,也不知收到了多少封。寄出的信没留底,收到的信基本都已丢弃。但是,1989年末东交民巷的来信却一直珍藏在箱底。
记得那是1989年12月16日上午10时许,机关通讯员小朱递给我一封信,说:“北京来的”。我以为又是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老挝语部工作的高中同学的来信。待接过信一看,唷,出乎意料,竟然来自东交民巷。对于东交民巷,我孤陋寡闻,只知道是使馆区,一般人进不去,仅此而已。其实,东交民巷很长,除使馆外,还有机关单位,还有高级住宅,等等。而东交民巷15号、17号实际上是一个院子两道门,系国家领导人的官邸。那年,官邸的主人就是全国政协第一副主席王任重同志。
通常,官员信函的信封落款基本都是某某单位某缄,官气十足。但王任重副主席的来信,信封落款却直书“北京东交民巷17号王缄”。高干信件平民化,十分亲切,来信者仿佛是我的亲戚,又似乎是我的朋友,也好像是我的同事。从信封落款这一侧面,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谦逊亲和的高风亮节,让我高山仰止。
信的全文如下:“徐志祥同志:你的来信我看了,你们在基层工作很辛苦,做了很多工作,遇到了很多实际问题,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你的信批给宋德敏、朱作霖秘书长,请他们和政协办公厅政策研究的同志很好地研究一下基层的情况,对全国政协开展工作有好处。希望你们今后把基层的好经验和工作上的好建议大胆地提出来,帮助全国政协提供第一手材料,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下边的情况,共同搞好政协工作。请代问候你的同事们好。致谢!敬礼!王任重.89.12.11.北京”。信不长,20行,共183个字,用毛笔书写,整整2页。全文没有段落,没有停顿,一气呵成。笔墨浓重,笔力浑厚,苍劲挺拔,气势浩荡。我从他的墨宝中感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年指挥千军万马的伟大气魄。
我双手捧着信,细细拜读,心久久不能平静。信的字里行间透着他对政协工作的殚精竭虑;显现出他注重和践行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流露着他对来自基层第一手材料的重视和期待;还突显他对基层干部的关怀和鞭策。又是“问候”,又是“致谢”,又是“敬礼”,真真切切地昭示了王任重副主席的厚德尚礼、和蔼可亲,让我敬佩不已。
这封信就像冬天里从东交民巷邮来的一股暖流,温暖着我,激励着我,助我奋进。为了不辜负王副主席的殷切期望,几个月后,我又撰写了一份县政协的经验材料。材料以《跟踪反馈求是求实——繁昌县政协把协商监督落在实处》为题,径直报全国政协办公厅。不久,此文被人民政协报采用,刊登在1990年5月22日的第二版上。
1992年3月16日,德高望重的王任重副主席驾鹤西去。我恭恭敬敬地取出了他的亲笔信,再次凝望他的墨宝,重温他的教导,肃然起敬,深深地三鞠躬,表达我对他的敬仰和哀思。1993年,我调离政协,从此将王副主席的亲笔信珍藏在箱底。
明年,2017年1月15日是王任重同志诞辰100周年。谨以此文寄托一位素不相识的草根平民对他的追忆。
徐志祥
新闻推荐
政府夜间偷偷拆违建,违法!安徽省“民告官”案过去两年井喷式上升 审结1.4万余件 一审行政机关败诉率16.9%
我省“民告官”案过去两年井喷式上升 审结1.4万余件 一审行政机关败诉率16.9%
繁昌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繁昌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