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少年夫妻老来伴,但是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年夫妻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只为了方便照顾子女,老人选择放弃自己的生活。
重庆69岁的张女士一来合肥,就是八年,为了照顾二儿子家的孩子,和老伴分居两地。近日,记者见到了张女士。张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大儿子在浙江安家落户,二儿子在合肥安家落户,一辈子没有和老伴分开过,到老了,却为了照顾孩子分居两地。
老夫妻过“牛郎织女”生活
“儿媳妇怀孕六个月的时候,我就从重庆过来了。”家住常青花园的张女士今年已经69岁了,八年前,她二儿子从重庆老家把她接到合肥,帮忙带孙子。家里本来有地要种,现在都转给亲戚了。“老头在浙江帮大儿子带孩子,我在合肥帮二儿子带孩子。”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和张女士一样,已经六七十岁、为帮儿女带孩子、过着“牛郎织女”生活的老人并不在少数。甚至即使和子女在同一座城市里生活,老人也避免不了“被分居”的残酷现实。
“电话不是天天打,一个礼拜给老伴打一次电话。”张女士说,“由于两地分居,就算是天天打电话,他也管不了我,我也帮不上他”。
孩子一带就是八年
“刚到合肥的时候,非常想家,有一次,自己趁儿子、媳妇不在家,一个人偷偷地走到了合肥火车站,后来又从合肥火车站走了回来。”张女士说,“后来,儿子知道这个事情后,对我说,这事不要和媳妇讲,讲了媳妇以为你不愿意带孩子!”就这样,从原来的不习惯,到现在的慢慢适应,张女士在合肥一待就是八年。
如今,儿子在合肥买了房子,一家人住在80平米的三室一厅内。张女士来自农村,没有退休金,也没有什么生活来源,每个月儿子除了给她买菜的钱外,还额外给她三百元作为生活费。
“本来他们准备给我一千的,但是我说,都是一家人,你们还有房贷,也不容易,你们给我钱,我心领了,我们老人平时吃的、用的都有了,自己能养活自己,不需要你们的钱。”
如今,张女士每天早上起来烧好饭,然后送孙子上小学,送完孩子上学后,她就要去附近的菜市场买菜,然后回家做饭,中午还要接孙子放学,和孙子一起吃饭,孙子下午上完课后,还要去接,放学后,孙子和他的同学们玩上一会儿,这时她和她的重庆老乡可以边看着孩子玩,边说说话,下午5点左右,她就要带着孙子回家做饭了。
不看电视只为避免家庭矛盾
“我遇到一个老乡,她在这边带孩子,也是和老伴常年两地分居,她说带孩子8年,就哭8年,我问她:‘你哭什么啊\’,她说,‘我急啊\’。”张女士向记者感叹到,“哎,人老了,与老伴分居两地,背井离乡,也伤心哦”。
谈及娱乐活动,张女士表示,平时除了带孩子、烧饭、烧菜、做家务,也是忙个不停,也不到哪里去玩。
“那晚上看不看电视啊?”记者问。“看什么看,晚上吃了饭,他们看电视,我就到自己房间待着,儿子一家人在房间看电视、上网聊天,搞个不停,我就是睡觉。”之所以不和他们一起看电视,张女士说,有一次她看电视,儿媳妇说孩子看电视伤眼睛,“后来我就干脆不看了,不看电视,没得讲了吧”。
一年只能回家两次
父母和孩子住在一起,难免会磕磕碰碰,遇到矛盾。张女士家也不例外。“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张女士告诉记者,“刚来的时候,我对自己讲,怎么老了还到这里来受罪,这话回家还不能讲”。
有一次,儿媳妇在家因为一件小事把张女士骂哭了,这时刚好儿子回来撞见了,“他问我:‘妈,发生什么事啦?\’我说:‘没什么事\’。他又问:‘没事,你哭什么啊?\’我说:‘我哭是想家了\’。”后来,媳妇在私下里和她说,其实婆婆很顾家,婆婆挺好的。
张女士说,其实他们这个岁数的人很累,为了家庭和谐,很多事情要为儿子和媳妇着想,住在一起,也尽量地让着他们。张女士打趣地说:“打个比方,有时候,他们讲话不‘犯法\’,你讲话就‘犯法\’。”
“我儿子脾气有点坏,媳妇脾气挺好,他们求着我来带孩子呢!”张女士说,自从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后,轻松了不少,现在一年可以回老家两次,一次是孙子放暑假,一次就是过年。
人老了,最不想受气
其实,老人最大的愿望不是吃好喝好,而是老了,儿子、媳妇不给气受。张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帮儿子带孩子,不图孩子吃,不图孩子喝,最大的希望就是老了不受气。
张女士表示,儿媳妇说,等孙子小学毕业上初中了,她就可以不带了,就可以回老家了。“之前,儿子也和我说,给我买套小房子住在这里,我想,不要给我买房了,我在这里不习惯,我还是想回老家和老伴安度晚年。”
郭和云的城市生活
有滋有味
您渐已老,身子慢慢佝偻……可一直放不下我们。
两年前,因为女儿喜得千金,郭和云从南陵县工山镇农村来到芜湖市区,加入到育儿大军中。老家距离芜湖市区,约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不算远也不算近,虽然没有语言、饮食方面的忧虑,但地道农民郭和云的城市生活一样充满着酸甜苦辣。
到哪都是家
今年61岁的郭和云是个乐天派。“我想得开,到哪都是家,我跟着我们家的小宝一起长,她长大了,我长胖了,哈哈哈……”这是郭和云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第一句话,语气中充满着自豪。这句话也给郭和云的城市生活一个甜甜的注脚。
郭和云告诉记者,她想得开有一个秘诀,就是和女儿达成一致,在家里,谁都有发言权,谁说得对讲得有道理,就听谁的。但是,现实却并非那么和谐,毕竟是两代人,彼此看不惯的时候偶尔也是有的,不过大多集中在孩子的教养问题上。
比如,在给外孙女买衣服方面,郭和云觉得买个两件一洗一换足矣,且喜欢男款裤装、颜色较深的,原因是穿着方便、耐脏,女儿则是看到喜欢的、适合小宝贝的就想买,多多益善,且倾向选择裙装、颜色较浅的,希望把小宝贝打扮得美美的;在外孙女教育的问题上,郭和云觉得最好直接去上小学,上幼儿园没有必要,理由是一个大人带一个孩子都不容易、更何况一个老师要照看一群孩子,而且孩子就要玩好,女儿则正在谋划着今年下半年就将小宝贝送进亲子园,为上幼儿园做好准备工作。
母亲与女儿没有隔夜仇,今天拌嘴,明天就记不得了。为了不让女儿辛苦,郭和云除了照顾外孙女的吃喝拉撒睡外,几乎包下了家里所有的活儿,打扫卫生、洗衣做饭,简直就是一个“全职保姆”。
在郭和云看来,干再多的活她都不觉得累,但让她困惑不解的是,“我养了那么多孩子,都没养这一个孩子累,以前带着孩子干活,就把孩子往鸡罩里一放,自己玩去吧,困了就在田边睡,很少生病,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还时不常地往医院跑,玩具一大堆,我们家的小车子就四五个,好像还是不够,搞不明白”。
有地种才踏实
乐观的性格加上外孙女这一桥梁,郭和云在小区里认识了不少人,无一例外地都是带孩子的奶奶外婆们,经常跟她们在一起唠唠家常,“你家是哪里的”、“宝宝最近又长本事了”……
家里有“贴心小棉袄”,出门还有能说上话的七八个朋友,但郭和云心里依旧觉得空落落的,自己的生活里少了一样很重要的东西。而这样东西是她这辈子从小到老、在来照顾外孙女之前从未离开过的——土地。
寻找可以种的地,也成了郭和云照顾好外孙女以外的头等大事。来到芜湖市区不久,在女儿所住小区的后面,郭和云发现了一大片荒地,于是拿着锄头开垦了起来。“这个脚板子一沾到土,整个人就不一样了,踏实。”郭和云如是说。
自从有了地后,郭和云在城市的日子开始有滋有味起来。“自己种的菜,放心吃,像小青菜,不打药是长不出来的,自己家种的也打药,只是打完药后要等十天半个月,一场雨下来后再去吃就没事了。”说起土地上那些事,郭和云顿时滔滔不绝起来,“吃不完的就拿到市场上去卖,去年卖了5000块钱”。
但在城里种地,也让郭和云备感痛苦。因为土地随时都有建设的可能,她就要面临失去。去年10月份的一天,她在楼道里陪外孙女玩,突然发现自己的菜地上有一个正在作业的挖土机,眼睁睁地看着已然成熟的青豆、硕大的山芋被推起、被哄抢,自己却无能为力,“那地不是我的,可以理解,但心里不好受啊,比害场病还难过”。
自那以后,郭和云便发誓再也不在城里种地了。懂事的女儿心疼妈妈,想着要给妈妈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于是,小区里被丢弃的大桶被她拿回家,装满土,撒上种子,放在楼顶,郭和云时不时地牵着外孙女的小手,一起去浇水,当西红柿、茄子的种子发芽的时候,郭和云的日子又开始有滋有味起来了。
老家的鸡和鸭
说起土地,郭和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老家的十几亩田,还有十几只鸡和四只鸭。
而这些现在都交由郭和云的老伴一人照顾。“那点活不算啥,他还在选矿场上班,一个月能挣3000块钱呢。”说起老伴,郭和云一脸的神采飞扬,但当记者问起“是否担心牵挂老伴”时,郭和云却一个劲儿地否认。
老两口两地分居,怎能不互相牵挂?郭和云的女儿告诉记者,每每要回南陵老家,她的妈妈都要到菜市场去买些爸爸喜欢吃的鱼和肉一起带走。每次爸爸从南陵送土鸡蛋来市里,她的妈妈又是一大早赶去菜市场,去买最新鲜的鱼和肉做给爸爸吃,“好在爸爸的身体不错,这方面的牵挂是少些”。
一直被外孙女喊作“奶奶”的郭和云说,等外孙女上幼儿园了,她就收拾行李回家,回到农村,自由自在地生活。但说到这时,她话锋一转,突然表扬起外孙女的聪明来,夸小家伙什么话都会说,尤其是有那么一段对话,让她觉得比老家的鸡和鸭更加让她不舍,也让自己在城里的那些寂寞和不自由都变得值得:
郭和云:“小宝,我回家了。”
外孙女:“奶奶不回家,我养你。”
郭和云:“养奶奶麻烦吗?”
外孙女:“养奶奶不麻烦。”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近日,南陵警方破获系列入室盗窃案,两名盗贼落网。今年3月底,南陵县许镇镇发生多起沿街门面被盗案,许镇派出所与刑警大队联手展开侦查...
南陵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陵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