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新闻 无为新闻 芜湖县新闻 繁昌新闻 南陵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芜湖市 > 南陵新闻 > 正文

百年商埠 开放口岸

来源:芜湖日报 2018-06-08 01:04   https://www.yybnet.net/

浩瀚长江,流至芜湖突然任性地拐了一个近乎直角的大弯,然后一路向北,滚滚而去。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却也成为一种因缘际会。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芜湖成为安徽首个开放口岸,是长江中下游的工商业发祥地和全国四大米市之首,芜湖裕溪口与上海吴淞口、南京浦口、武汉汉口并称为“长江四口”。百年开放,芜湖写下自己的名字。

如果将我们这座城市比作一户人家,那么从迎江塔至弋矶山脚下的滨江一线,拥江入怀,无疑可以算作城市开放式客厅,鸡毛山高地的芜湖古城是芜湖最早的城市雏形,人烟阜盛,可算家中最隐秘的内室,芜湖米市一度是这个家庭赖以生存的谋生之道。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大家庭”百年间是如何以开放的姿态一次次实现转身……

城市有见证风云记忆

“光绪初,创建新关,外商纷至,轮舶云集,内外转输,沪、汉之间,此为巨擘。新机日辟,文化遂兴,郁郁彬彬,人才蔚起。”这是民国八年(1919)隆冬时节,芜湖县知事查钟泰在《芜湖新修县志序》中写的一段话。

芜湖历史久远,有史记载的2500多年岁月,如此先秦级别的古城,放眼国内也屈指可数。彼时,我们的先民们在“蓄水深而生芜藻”的荒芜之地上,硬是造出一座走进《左传》和《图经》的古城。走进历史最深处的江左名邑,芜湖是开放且包容的,三国黄武二年(223),孙权将芜湖从楚王城故地迁至长江边鸡毛山高地开始,芜湖人便开启了从青弋江文明向长江文明的过渡。

近代以降。在十九世纪行将结束之际,芜湖的商业、民族工业以及部分手工业迅速发展,群体消费观念发生重大变化。芜湖的对外开放有两个重要节点:其一,《烟台条约》,让芜湖成为八百里皖江上第一处开埠之城。其二,芜湖米市开业,进而迅速成长为全国四大米市之首。

记住这两个不寻常的年份——

1876年,清光绪二年,岁在丙子;

1882年,清光绪八年,岁在壬午……

1876年8月,烟台半岛上,英国公使与清政府的代表举行一场谈判。谈判的原因是年初发生在云南的马嘉里事件。英驻华使馆翻译马嘉里在云南腾冲遇难,英国据此问责清政府,其时的清政府,对于列强已经失去了抗衡能力,即使是谈判桌上。谈判进行了22天,直到9月13日,《烟台条约》正式签订。条约的第三端第一款规定:“由中国议准于湖北宜昌、安徽芜湖、浙江温州、广东北海四处添开通商口岸,作为领事馆驻扎处所。”

历史有时就是这般波谲云诡,一个原本与马嘉里事件毫无关联的城市,竟然就如此意外地名列《烟台条约》之中,如果不是当时英方主要谈判者和条约起草者威妥玛的极力坚持,与云南相距千里之遥的芜湖怎么也不可能被选中的,何况芜湖还一直被视作李鸿章家族的“后花园”。如果真的那样的话,一部芜湖近现代史,恐怕就完全是另外一副模样了。但历史没有如果,一份《烟台条约》,将古老的芜湖瞬间推到历史潮流的最前端。至今我们仍然搞不明白,威妥玛这位不折不扣的“中国通”,在那么多中国城市中,对芜湖何以如此情有独钟。在《烟台条约》签定两年后的1878年4月,威妥玛头顶着英国驻华全权公使的帽子,风尘仆仆地跑到芜湖来又兼了一份差事——英国驻芜领事,而且一干就是两年。

有意思的是,代表清政府在条约上签字的中方官员是徽籍人李鸿章,也是他,在此后成就了芜湖米市,并将芜湖推到四大米市之首的地位。

早在《烟台条约》签订之前,芜湖已经有20多座砻坊,砻坊的作用是囤积谷米,规模较大的砻坊,在市郊县邻做谷米交易,但是当时,作为盛产谷米的圩田地区,芜湖的米业市场更多是自给自足。

开埠通商之后,李鸿章奏准朝廷,将镇江米市迁到芜湖。经过李鸿章的一番运作,给米商开出相应的优惠条件,施加一定的政治影响,镇江的广州、潮州、烟台、宁波等米商先后来到芜湖开设米号,1882年芜湖米市开张。芜湖逐渐成为米市中心,一时之间,芜湖粮米“堆积如山,销则如江”,据统计,从芜湖出口的米粮,多则每年近800万石,少则200万石。

滨江有客厅开放起步

芜湖人喜欢将滨江公园称作芜湖的外滩,这足可见它在芜湖人心中的分量。这座仅有十余年历史的公园,自它诞生那天起,就一直是芜湖的新亮点、新骄傲。

的确,翻开芜湖近现代史,不难发现,如今滨江公园所处的这段长江岸线,不仅是我们这座城市化蛹成蝶的见证者,更是城市百余年开放亲历者、参与者。在以水运为主要交通方式的岁月里,滨江一带的轮船码头是外地人踏上芜湖的第一站,因此将其比喻为芜湖的城市客厅,一点也不为过。

1876年《烟台条约》辟芜湖等四地为通商口岸,次年英政府即在范罗山上建起领事署,这是芜湖最早的西洋建筑,也是安徽省最早的外国领事署建筑。然后,英国又与清政府续签了《租界约》,决定在芜湖设立租界。

此后,欧美日等国纷纷在江口一带兴建码头、栈房,开设洋行、轮船公司。同样是在1876年,美国旗昌洋行长江班轮首停芜湖港,开启了芜湖与西方各国商业的先例。紧接着,1877年2月18日,芜湖海关设立,4月1日正式开关。同时,中国轮船招商局开始在芜湖长江沿岸购置地产。

1882年英国怡和洋行租下陶沟的一块滩地,租界建设正式开始。1902年吴景祺拟定《芜湖通商租界章程草稿》,1904年新任芜湖关道童德彰与英国领事柯韪良正式签订《芜湖各国公共租界章程》。1905年5月16日,清外务部批准该章程。芜湖公共租界正式成立,同年的6月28日,举行芜湖租界开辟仪式。

租界建成以后,包括太古轮船公司、怡和洋行在内的许多英商随即入驻其间。随后,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也于1909年在租界的太古路设立石油经营机构——美孚洋行。

芜湖开埠之后的一系列举措,让芜湖这座滨江古城拥有了诸多的开风气之先:

1880年,芜湖开始有气象记录。

1883年,芜湖开始设立二等电报局。

1888年,赫怀仁在弋矶山创办安徽历史上第一家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医院——弋矶山医院。

1890年,章维藩主持兴建益新面粉公司(1894年建成投产)。

1891年,程海鹏创办芜湖第一家照相馆,名鸿雪轩。

1894年,英国人葛雪森开设芜湖书信馆;十一月首次发行邮票。

1896年,芜湖邮政总局成立。

1906年,吴兴周等创办明远电灯股份有限公司,现代文明第一次点亮芜湖的街头。

1908年,芜湖首次放映无声电影。

1909年,潘伯和创办电话公司。

……

在短短二十年不到的时间,芜湖如此众多的“第一”呈井喷状出现,这其中有着很深层次的内因和外因,这些数据是苍白的,但却又是一个个鲜明的坐标。归根结底因了它们的存在,从而证明了这座千年古城在百年前的那场亘古未有之大变化中,城市的整体心态、眼界、格局,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诸多西方现代工业理念、机器生产和管理方式的引进,芜湖开始了从传统农耕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

1876年开埠以后,芜湖很快接纳了一些西方先进的理念,如教会医院的医学科学原理,西式教育所体现的现代教育制度等。在习俗方面,也由原来的一味排斥,逐渐发展成选择性地接受,进而“竞谈西学”(《皖志便览》卷二)。记者在市文物办编撰的《芜湖旧影甲子流光》一书中看到一幅摄于1929年的老照片,几位女子穿着合身的旗袍、留着齐耳的短发、脸上略施粉黛,身旁一位男青年则身穿中式长衫,头戴一顶西式礼帽,不经意间将中西文化融为一身。如果不看图片下方的说明,谁能猜到这是八十九年前芜湖百姓的装扮。从这幅老照片可以看出,当时芜湖的开放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程度。该书另一幅二马路(今新芜路)照片,拍摄的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街景。街上人来人往,一片繁华。特别是图中央高达六层的万安救火会瞭望台,说明彼时芜湖已经掌握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建筑工艺和消防理念。

此外,芜湖开埠以后,驻芜外国洋行、海关、教会等建造了一些西式建筑,以及租界的开辟,使芜湖城市的整体布局也为之改观,城市体量进一步扩大,长江芜湖沿岸昔日的大片荒山滩涂被改造成马路、商行、货栈、医院、学校等。

古城通幽处 中西合璧

沿青弋江入江口溯流而上两三公里,就是闻名遐迩的芜湖古城。它的大体范围是明万历三年所建城垣之内的区域,也就是今天以四条环城路所包围的老城区,直到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里依旧是芜湖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座古城虽屡建屡毁、屡毁屡建,特别是清咸丰三年(1853)清军与太平军的交战,几乎将芜湖古城夷为平地,但即使如此,芜湖古城此后奇迹般地再次重建起来,至今还保留着许多百年老宅。

芜湖古城里,除了马头墙、鱼鳞瓦、封火墙之外,还有许多极富时代特色的小洋楼,它们身处一片徽风皖韵之中,注入了丝丝异域风情。众所周知,芜湖身为皖南门户,在建筑风格上很长时间一直以徽派建筑为主基调。然而,清末民初之际,当时的芜湖离南京近在咫尺,辛亥革命以后,芜湖一直有京畿之称。而且当时芜湖距沪杭等发达地区也不远。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条件,再加上得天独厚的历史底蕴,引得一大批达官显贵争先恐后地在此建房筑屋。

在这些人中,许多人或曾留学西方,或曾周游列国,因此所建房屋常常都带有明显的异域风格。当年,石库门、多立克柱、水门汀等最时髦的建筑元素刚刚流行于京沪等大都市,旋即风行于我们眼前的这座古城。看惯了马头墙、鱼鳞瓦,蓦然回首,别样的小洋楼、精致的石库门突然呈现于眼前,让人不由生发出惊艳之叹。如此一来,这座千年古城在晨钟暮鼓里又多出了一缕超凡脱俗的清新之气,一缕别样的异域风情。洋为中用,在清末民初曾经是一句广为传诵的响亮口号,在古城之内,我们一次次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份来自灵魂深处的自信。

古城里的这些小洋楼,有的建于清末民初,有的建于稍晚点的二三十年代。比如位于萧家巷28号的这幢二层西式洋楼,建于民国初年,最初建造者是李瑞庭。当年,李瑞庭在这里开设钱庄。1925年,李瑞庭将钱庄转给项德沛,由项家继续经营,因此古城百姓称这幢小洋楼为项氏钱庄。

项家洋楼坐北朝南,正门入口处有西式券廊,大红色水磨石地面,分布着中式“福寿双全”纹饰。两厢大门上端嵌五彩玻璃,全系从法国进口。正间一、二层均有青砖砌筑的圆形立柱,方形柱脚,覆斗式柱头,两柱之上是青砖券顶。东向有砖砌券形门洞,南面是一个宽敞的庭院,项氏钱庄是古城里一个中西融合的典型建筑。

此外,翟其清的萧家巷19号三幢样式几乎一模一样的小洋楼,东寺街6号、官沟沿28号青湘小筑、太平大路4号俞宅等等,这些建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既有西洋建筑的券廊、立柱、五彩玻璃,又充满诸多中式元素,地板、窗棂、栏杆、楼梯、各种中式吉祥纹饰。推开每一个院落的小门,都是另一番天地。这些小洋楼完美地将中西方建筑理念融合在一起,这种建筑理念上的开放包容之态,即使放在今天,依然有其可鉴之处。近百年的岁月,消磨掉了许多曾经的繁华,唯有这一幢幢散落古城之中的街头巷尾小洋楼,默默见证着我们这座城市开放的眼界。

米市铸辉煌 生财有道

在芜湖米市设立之前,安徽所产稻米均通过镇江七浩口外销。米市从镇江七浩口迁芜,有着许多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当时,近代铁路和陆路运输尚处于筹建阶段,江南城市与其广大腹地,城市与城市的经济联系通常依靠水运。芜湖位于长江之滨,也是溯江而上最后一个深水良港,裕溪口与上海吴淞口、南京浦口、武汉汉口并称为“长江四口”。芜湖的腹地均为我国稻米盛产区,且有青弋江、漳河、裕溪河等水路与之相连,水路运输极为便捷。每年的粮食产量,除供自己消费外,尚有600万石至1000万石的剩余,这为芜湖米市的兴起奠定了必要的内在物质基础。

芜湖开埠,使得城市现代商业管理模式迅速形成,这是芜湖米市形成的重要外部因素。由于饱受战火破坏,芜湖在19世纪中叶,人口不足两万,市面甚至不及邻近的澛港、大通。1876年芜湖开埠,1877年李鸿章奏请朝廷欲将米市迁芜,又派芜湖关道张荫桓利用同乡之谊,赴镇江游说广东粮商迁芜,并许以优惠条件。广、潮二帮率先迁芜,烟(台)、宁(波)粮商也随后迁芜。根据《江广米行重建会所碑文》载,芜湖米市建成于“逊清光绪八年”,即1882年。“芜湖至此始成为长江下游之固定米市”。

据《芜湖商业史话》载:“20世纪初芜湖……有米号27家,广帮有隆泰昌、广发源、利源长、盈丰泰等7家,潮帮有公发、源泰、常发等9家,烟宁两帮有复和、永生等11家。”米市的兴起,也带动了下游产业的发展,20世纪初,芜湖有机器碾米业9家,砻坊业50家。此外,李鸿章家族也在芜湖开有多家砻坊、米号,以及附属的当铺、砖瓦厂等实体。所有这些,都在芜湖城市发展中留下深深的印迹,以至今日的市区,还保留着大砻坊、小砻坊、米市街、笆斗街等与芜湖米市相关联的地名。

据统计,芜湖米市形成之后,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交易量总体呈上升趋势,1898年至1904年间,每年出口(指运出芜湖)多达500余万石,少亦三四百万石。1905年至1916年,每年经芜湖输往各地的米粮多至800万石,少则200多万石,价值当时的海关银高达1900多万两,少则700多万两。

如将全国米市贸易与芜湖米市贸易相比较,就不难发现芜湖米市牛气冲天的态势,比如1912年,全国米粮贸易总额为6647538石,芜湖米市为4562195石;1916年,全国为4696689石,芜湖米市为3350766石,综合1912年至1916年五年数据,芜湖输出的稻米额一直维持在全国交易总额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由此可见芜湖米市贸易在全国米粮贸易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是时,芜湖周边地区,如南陵、宁国、襄安、三河、无为、庐州、太平、和州、运漕等19个州县镇的粮食均由芜湖米市交易出货,因此,芜湖米市位居全国四大米市之首,绝非浪得虚名。

随后,与米市相关的采运业、米行业、砻坊业、杂粮业、贩运业均发展起来,也刺激了布业、钱业、烟业、百货业、饮食服务业的发展,对城市功能影响巨大。

得益于芜湖米市的兴盛,芜湖人口总数也呈快速增长之势,据当时《海关十年报告》统计,1891年,芜湖总人口为79140人,1901年为102116人,1911年为122000人。这其中,既有本地人口的自然递增,也有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充足的人口资源,为芜湖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然而这样的经济发展也是畸形的,民众经济负担沉重,民间产业面临难以为继。洋货充斥市场,严重冲击着民族工商业;芜湖的运输优势被外商控制垄断;同时芜湖还承担着巨额赔款的压力。开埠对于芜湖的影响巨大,还在于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及与外界交往的频繁,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受到影响和控制,乡土社会从此改写。

在政治层面上,是国家主权的丧失。

尾 声

当然,说到芜湖米市的形成、发展,李鸿章李经方父子,乃至整个李氏家族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可以说,没有李鸿章,就没有芜湖米市。但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本人不可能在芜湖米市的具体事务上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那些具体性的、事务性的工作,主要是靠李经方。

李经方是李鸿章六弟李昭庆的长子,后过继给李鸿章。李鸿章对李经方非常器重,视如己出,后来连自己的爵位都传给了李经方,这在封建社会是非常罕见的。李经方也果然不负厚望,他在芜湖兴实业、开公司、建马路,对近代芜湖的现代进程影响很大。光绪二十八年(1902)前后,包括李经方在内的李氏家族在芜湖大兴土木、经营实体。

李经方在注重经济利益的同时,对当时西方教育模式也比较关注,加上当时李氏家族中有众多后辈生活在芜湖。为了能给后辈提供一个相对完善的教育环境,李经方1933年捐资建起经方堂,是圣雅各中学主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知名度最大的一幢单体建筑。

经方堂至今保存完好,它在建筑、教育和历史三个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仍是中、西建筑技艺的参照例,具有极强的学术、艺术表现力,加上保存完好,实属难得。2013年3月,包括经方堂在内的圣雅各中学旧址入选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经方还在大马路的西侧陆续修建了集益里、平章里、华圣里、清和坊等街巷和住宅区。他修建的这些道路住宅,将当时原本属于荒地的江口地带逐渐改造成城市新区,李经方此举打破了延续千余年的芜湖城市格局,为近代芜湖的城市构建起基本的框架。

芜湖开埠,已是142年前的陈年往事了。芜湖米市开张,也已经有136个春秋悄然而逝。回望这座城市走过的历程,我们感叹时光易老,我们更佩服先贤们筚路蓝缕,勇于践新,兼收并蓄的开放胸襟。也许,这正是我们这座城市一路向前的真正风景。

□ 郭青 文/摄

新闻推荐

研学基地请来外国“教官”

本报讯南陵大浦乡村世界是安徽省命名的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基地之一,上周三至周日,该基地请来美国“童子军”营地教官,对基地的...

南陵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陵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百年商埠 开放口岸)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