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中,赶赴北大荒的全国学生住的是农场库房,吃的是玉米面窝头,住在原本堆满稻草、农产工具的铁皮厂房,冬天点烟囱生炉子,每个人自带铺盖卷,睡在大通铺上。电视剧的生活场景也令亲历者想起当年。
袁寅生是芜湖广播电视大学返聘教授,1968年下乡到辽宁新城县,有着4年的知青经历。“当时在农村插队的时候,张铁生就住在我们隔壁。”袁寅生当时初三刚毕业,与同班的43个同学一起到了辽宁。
袁寅生回忆说,刚下乡每个月有9元生活费,头几天在农民家吃饭,好点的时候知青吃的就是红辣椒、米粉揉在一起做成的面饼。之后跟农民一样,也是靠工分吃饭,农民做活一天拿十分,男知青八分,女知青只能拿五分,到年底跟大队换土豆、红薯等粮食。“电视剧里还有成排的自来水,有点离谱了。我们每天都要到村里井口去挑水,一天不挑就没得吃。每口井都至少三、四十米深,水桶全靠手拎,开始不懂技巧,两个水桶都掉井里了。”
袁寅生说,“我们那里到处是土地,都不能管它叫田,冬季夜晚太冷,睡觉也戴着帽子,脚穿棉袜,牙齿还冷得打颤,熬到天亮,房间里存水的水缸里结了厚厚的冰,连写字的笔也冻住了,写不出来字,那时候真够苦的。”
1971年加入浙江兵团后,“日子才好过点,至少不用自己做饭有食堂了。”不过初到兵团时,大家饭量都不小。袁寅生说,凡是有过兵团生活经历的人,都有一种习惯,就是饭后每人一碗白开水,喝水吃咸菜聊天,当时这种习惯的形成是有特殊背景的:每顿吃完,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久而久之,就用这种方式来补充饭后的需求。这个习惯一直在生活中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新闻推荐
全新天籁搭载的全...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