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江桥效果图
中江桥效果图
在建的清水河桥主体工程已完工
芜湖,被誉为千湖之城。丰富的水系资源,为成就“鱼米之乡”的美名提供了支撑。
芜湖,被称为交通枢纽。见得着的,就是以华东第二通道著称的芜湖长江大桥飞架南北。连接长江与太湖水系跨流域的航运通道从这里出发。
2006年以来,为了把长江与太湖水系跨流域的省际内河航运通道打造成“水上芜申高速”,以安徽水运“一号工程”之称的芜(芜湖)申(上海)运河(安徽段)航道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启动。以此为契机,芜湖市揭开了芜申运河芜湖段市区桥梁改造工程的序幕。
古老运河迎来生命新纪元
芜申运河是一条古老的运河。从芜湖市出发,经湾沚、当涂,至江苏的高淳、溧阳、宜兴,然后入太湖,再穿太湖经太浦口进入上海。全长271公里。
因历史原因,该运河一直未整治开发。航道等级低,水位变化大,航道深浅不一,且碍航桥梁多,大多为6至7级和等外航道标准,只能通行60吨级至100吨级甚至更小吨级的船舶。因此,长期以来,芜申运河一直未得到充分利用。
近年来,随着皖江流域、苏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古老运河上航行的现代船舶越来越多,航道通而不畅的矛盾日渐突出。
对此,有关专家建议,若按三级航道标准对现有的芜申运河进行整治,不仅可缓解运河航行压力,也可减轻长江航运压力。芜申运河改造完成后,可通航1000吨级驳船,航程也比从长江通行缩短了170公里。
“从芜湖经南京至上海的长江水道走向是一条弧线,而芜申运河几乎是一条直线。”有关专家介绍,目前芜湖市及南京籍船舶经长江至无锡、上海等地的千吨级以下船舶每年超过3万艘次,载货量突破了500多万吨,如果这些船舶改由芜申运河航行,每年仅节省油费产生的经济效益就可达上亿元。
芜申运河纵贯皖、苏、沪,穿越长三角,历史上就是长江入沪的重要通道。经有关部门规划论证,芜申线航道整治项目从动议转变为现实。根据这一规划,芜申运河不仅成为长三角地区“两纵六横”高等级航道网中的重要“一横”,也成为安徽省“两纵四横”主骨架航道中的关键“一横”,对改善长三角水运交通条件、完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充分发挥水路运输优势、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据介绍,芜申运河安徽段航道里程约41公里,按三级航道标准建设,设计最大船舶通航能力为1000吨级。其中,芜申运河芜湖市区段约7.5公里,有8座上跨桥梁需要改建。
近年来,芜湖市结合芜申运河整治工程,把提升城市跨内河公路交通通行能力与城市桥梁改建工程结合起来,把加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结合起来,有序启动了临江桥、袁泽桥、花津桥、清水河桥等桥梁改建工程,通过提高桥梁净高,提升通行能力,揭开了古老运河芜湖段生命的新纪元。
文化元素打造城市新地标
在芜湖的城市桥梁建设中,注重文化元素已经成为一大亮点。跨越青弋江、于2008年1月6日建成通车的临江桥,用钢梁构建鱼的脊梁,用铝合金面板和玻璃幕墙构筑鱼鳞,用“鱼米之乡”的寓意,打造了滨江新地标。
其实,把文化元素融入桥梁建设中,临江桥并不是特例。
在芜申运河整治涉及到的袁泽桥改建工程中,建设和施工单位以全国首座带副拱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创举,在青弋江上架起了4道绚丽的彩虹。今年建成通车的花津桥,更是成为跨越青弋江、连接镜湖区与弋江区的一道亮丽风景。
文化元素的融入,赋予了城市桥梁建设更多的人文气息。
11月30日,记者赶到正在建设中的清水河桥施工现场时,正赶上施工单位架设桥梁最后一片箱梁。该桥起点位于经六路交叉口处,由北向南跨越青弋江后接现有的芜屯路,路线全长1.864公里,道路等级为城市Ⅰ级主干路兼一级公路,道路红线宽度70米。项目负责人说:“我们建造的不仅是桥,更是与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文化雕塑。”
如今,把桥梁当作文化雕塑来打造的理念,已经转化为建设和施工单位的自觉行动。即将动工的中江桥、弋江桥、荆山桥改造项目,以及正在规划中的中山桥由上跨桥改建为跨江下穿隧道工程,无一不突出了文化雕塑的概念。
规划改造中的中江桥,采用独塔双索面斜拉桥,并根据“一桥一景”的设计理念,突出了城市地标作用。
规划改造中的弋江桥,按照“徽风皖韵马头墙”的设计理念,将古朴与现代结合,以独特的风格和十足的韵味,放大了文化元素的融合效应。
规划建设中的荆山桥,秉承“悠悠青弋江,潺潺长流水”的江南水乡理念,突出“一桥一景、独具特色”的个性,打造具有亲情魅力、水乡风情的文化之桥。
即将由上跨的中山桥改造成跨江下穿的地下隧道,目前虽然还处于规划论证阶段,但这项打造江城首座跨江地下隧道的标志性工程,也已把突出文化元素放在了重要位置。
桥梁建设续写交通新篇章
根据芜申运河航道整治工程要求,航道等级须达到限制性的Ⅲ级,即规划为7米通航净高,通航净宽为70米,常年通航1000吨级船舶。
连日来,记者相继走访市公路局、港航局和重点局,了解涉及芜申运河整治的有关桥梁改建情况,以及沧津桥的规划和建设情况。据悉,按照芜申运河整治涉及到的桥梁改建计划,建设中的清水河桥西半幅已全线贯通,东半幅主桥也已全面合拢;中江桥、弋江桥、荆山桥等跨青弋江桥梁的改造工程即将展开。
正在建设中的清水公路桥主桥与引桥箱梁均分幅布置,单幅桥梁宽度为21.25米,中间分隔带宽1.5米,桥梁全长1017.5米。记者现场看到,随着最后一片箱梁架设到位,东半幅主桥箱梁已经全面合拢。引桥基础、人行通道、护栏、地砖铺设等分项施工正同步推进。现场负责人表示,只要天气晴好,年底可建成通车。
即将改建的中江桥,采用独塔双索面斜拉桥,主跨径采用66+90米组合,主桥桥梁宽度41.6米,双向六车道。路桥全长1670米,其中主线桥长1034米。主桥跨径为90米,主线设计车速为每小时60公里。桥面包括双向六车道(共24.5米)与东西侧各一的非机动车道(3.5米)和人行道(2.5米)、附属设施等。设计使用年限不少于100年。新的中江桥将北起九华路与二街交叉路口,在沿河路北侧起桥,分别跨越沿河路、防洪墙、青弋江、新时代商业街和利民路,在奥体中心大门口落地,终点与现九华南路接顺。其中,两个主桥墩分别建在青弋江两岸,一跨过江,保证青弋江航道(芜申运河)的畅通。
即将开工建设的新弋江桥,位于现弋江桥东南方约250米处,桥型采用70+103+50米三跨双薄壁钢构桥梁,引桥采用预应力现浇连续箱梁,桥梁全长600米,两个主桥墩分别建在青弋江两岸,一跨过江,布跨形式及净空满足芜申运河航道青弋江的要求。大桥总宽28米,采用双向4车道(15米)+非机动车道(4米)×2+人行道(2.5米)×2设计,主线设计时速为每小时40公里。接线道路分别顺至北侧环城北路和南侧的芜石路,改建长度约1200米,改建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大桥设计使用年限不少于100年。记者从效果图看到,马头墙装饰在大桥的主桥身侧面高低错落,在主桥与多功能防洪墙连接处还分别设置了“飞檐”状结构,与桥身风格及附近的“芜湖古城”相呼应,栏杆、灯柱、人行道铺设及桥墩的装饰,形成了与大桥整体徽派建筑风格的统一。
即将新建的弋江桥,由于与老桥不在一个桥位,两者互不影响,在新桥建成后老桥可视情况拆除。建成后,环城东路(包括弋江桥)定位于服务功能为主、联系及集散功能为辅的城市次干路,进一步缓解芜湖市跨江通道资源稀缺的矛盾,贯通镜湖区老城区、弋江区沿线居住片及奥体中心的出入交通,把城南、城北更密切的联系为一体。
即将开工的荆山桥改建工程,位于三环路、北京东路、东一环以及规划的利民东路之间,西距三环快速路1.6公里,东距主干道东一环1.8公里。采用三跨变截面连续箱梁,引桥采用等截面连续箱梁,桥梁全长910米。接线道路分别接顺至北侧的安澜路、南侧的利民东路,道路红线宽度为40米。荆山桥项目的尽快建设对完善区域路网骨架结构,沟通利民东路与北京东路主干道之间的快速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中的沧津桥,全长约1.2公里,为双幅式设计,位于宁安城际铁路线两侧;路基部分总长约0.6公里。主桥单幅宽度15米,引桥单幅宽度12.5米。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道。目前,施工单位正在全力有序推进施工进度。
随着芜申运河工程的推进,青弋江芜湖段上的多座桥梁陆续改建,不管是桥梁的造型还是桥梁的承载、通行能力,将获得质的提高。届时,一系列横跨青弋江的桥梁,将成为芜湖市城区的独特景观和新的地标性建筑。
本版撰文 向陈宏
本版摄影 陈 洁
新闻推荐
三年前的今天,在有...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