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丹丹 实习生 张梅
虽然时值隆冬,但官陡街道空巢老人张明忠心中却暖意涌动:前两天,街道不仅送来了米、油等“送温暖”物品,还请来两位志愿者,帮老人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76岁高龄的老人高兴得合不拢嘴:“能来陪我说说话,比送什么东西都好。家虽然空,心却是不空了。”
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近年来,芜湖市送温暖活动内容愈加丰富,从物质上的帮扶,延伸至精神上的慰问和服务上的关照,把温暖切实送到困难群众心坎上。
从政府出资到爱心人士参与
此次两节送温暖活动早在去年9月就开始启动。市民政局会同市财政、市总工会,组织调查摸底和困难群众建档等工作,及时进行审核和公示。究竟什么样的群众会被确定为送温暖对象?相关人士介绍说,主要为低保户、五保户以及家庭中有重病、重残人员的特殊困难家庭。经多方筹措资金,芜湖市最终确定向4.7万户困难家庭发放慰问金总计3200余万元。送温暖资金采取上门慰问与打卡发放等两种方式发放,预计春节前全部到位。
和往年相比,今年送温暖主体的多元化进一步显现。活动由单一的政府出资金,逐步转变为目前的政府、社会组织以及部分爱心人士广泛参与的公益行动。据介绍,今年,各相关单位、部分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积极参与“送温暖献爱心”慈善捐赠活动。截至目前,共接受的慈善捐赠款100余万元,将随送温暖资金一道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
值得一提的是,送温暖活动一度在困难群众帮扶中唱“主角”,伴随近年来城乡低保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临时救助制度、保障性住房制度等逐步建立完善,送温暖活动的作用由原先的主要保障,演变成了各类保障制度的补充和延伸。
从重物质到精神与服务并重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送温暖就是给困难家庭送上米、油以及慰问金等。然而,记者日前采访时发现,除了这一基本的送温暖方式外,芜湖市开始注重将活动向物质外延伸。
“米、油是满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除此之外,我们尽可能向他们提供精神上、服务上的需求。”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负责人表示,去年,芜湖市被民政部确定为社会救助服务内容拓展试点城市,当下芜湖市正在积极探索非物质救助服务的试点工作,如为空巢老人提供相关志愿服务,向困难家庭子女提供无偿学习辅导等。目前,镜湖区特困家庭老人服务呼叫系统已投入试运营,可随时接收困难群众服务需求,及时提供相应救助服务;弋江区“五四”爱心学校、“七色彩虹”服务队等志愿活动如火如荼。
今年,芜湖市送温暖活动与“千名干部基层”“机关联系基层,干部联系群众”“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等活动紧密连接。各级领导在送温暖活动过程中走村入户,与困难群众交流,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措施,让困难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孟鸣)近日,民政部授予118个单位“国家等级救助管理机构”称号,安徽省共有3个救助管理站获此殊荣,其中芜湖市救助管理站被授予“国家二级救助管理机构”。&n...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