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旻
每到岁末年初,“用工荒”成了令很多企业头疼的通病。从加工制造到商贸流通,人手紧缺几乎蔓延到各行各业,许多企业常年摆台“招贤纳士”。招工为何这样难?
人员流失成用工最大缺口
借助各类政策叠加效应,芜湖市支柱性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三产服务业提速升级,各类企业纷至沓来,在开足马力的同时,因而近年来对用工的需求提升较快,人力资源市场常期处于求大于需的状态。但应该说,目前芜湖市企业用工还是较为平稳的,记者从人社部门去年四季度企业用工调查表上看到,企业缺工比为8.1%,比之前三季度还略有减少。但调查也显示,现有用工需求以流失性补充为主。
据统计,芜湖市企业四季度共流失员工11384人,约为缺工人数的1.06倍,其中尤以普工流失人数最多,占了约九成。与之对应,企业对行政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需求有所下降,占缺工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4.02%、8.15%,而普工缺口占缺工总人数的87.83%,所占缺工比例比三季度增加了3.88%。
普工为何如此“俏”?
普工如此紧俏,市人力资源市场分析,这其中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如部分重点企业缺工主要是因为新投产或预备投产、启动新项目、订单需求增多等原因,短期内需招聘大量工人,用工短缺呈阶段性显现。企业人员流失率高不是个别现象,值得企业反思。
市人力资源市场负责人表示,芜湖市少数企业存在用工不规范,租赁厂房贴牌加工,因过度追求利润,随意增加劳动时间;部分企业按订单用工,随意辞退员工;企业之间存在恶意“挖人”现象,不良竞争导致人员的无序流动,既增加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也导致同行业内部的不和谐,短暂受益最终受害。另一方面,芜湖市劳动力在比较本地企业与外地企业的薪酬、福利、保障、工作环境和生活设施条件后,终究还是“孔雀东南飞”,造成企业留不住人。
目前,芜湖市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更侧重于普通技术工人和受过培训、有经验的职业技能人才,而当代大学生及新生代农民工受普通教育程度高,对工作环境和未来发展期望更高,不愿意做一线工人或者到偏远地区工作,跳槽现象普遍存在。
多方合力求解用工难
为缓解“用工荒”,芜湖市在内外结合上动了不少脑筋。新年伊始,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就拉开了“春风行动”、“两皖对接”等系列主题招聘活动,预计举办专场招聘会44场,其中赴外招聘9场、赴乡镇(街道)招聘18场,进场招聘企业2546家次,提供就业岗位9万个。
另一方面,芜湖市不断宣传、鼓励企业改善用工环境、提高劳动者待遇、建设先进企业文化吸纳劳动力;同时帮助毕业生形成正确的就业理念,引导各类毕业生在芜湖本地就业;从市到县区,充分利用农民工返乡过节的机会,动员引导外出打工的劳动者留在本地就业创业。
市人社局负责人表示,人才供需矛盾的背后同样隐藏着深层次结构矛盾和素质矛盾。很多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有强烈就业愿望的群体因为技能不匹配而就业难,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职业技能培训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建立企业培养对接机制,大力开展定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一是企业自主培训,根据自身发展的用工需要,科学制定好用工和培训计划,通过生产带培训、老手带新手的办法,自我培养一批熟悉企业生产运作的熟练工;二是短期技能培训,充分依托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基地开展培训,通过“政府出钱买单,农民免费学技,企业按需用工”的形式,对城镇求职者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培训,培训专业倾向于当地发展产业所需的技能;三是“订单式”培训,由政府支持,企业资助,根据芜湖市产业发展的用工需求,委托职业高中和技校开设相关定向专业,调整课程设置,开展“定单式”培训,让学生免学费、生活费进行定向培训,毕业合格后为市内相关企业服务。
新闻推荐
2012年度中国最具...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