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潘晔
未来五年,芜湖将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近日给出了答案:今后将立足“大气、秀美、欢乐、宜居”的定位,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积极构筑快速交通体系,以绿色理念建设生态城市,力争把芜湖市打造成长江流域最具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城市。
通达之城:现代城市的格局初显
“我相信芜湖将不断拉开城市框架,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在芜湖生活多年的王力认为,想要成为“大芜湖”,城市格局是基础。因此,芜湖市应以交通带动城区融合发展,继而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
正如王力所言,未来五年芜湖市将进一步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带动城市组团发展。“未来,芜湖市将加快芜宣机场高速联接线、长江二桥、商合杭长江大桥、泰山路长江大桥、大工山路过江隧道建设,初步建成快速交通体系。”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确保城市组团连接便捷,芜湖市将构筑城市骨干道路体系,全线建成中江大道、长江南路、徽州路、长江路、梦溪路等城市新区道路,实施九华山路、弋江路、长江路、银湖路快速化改造,启动中山路下穿步行街和青弋江工程等。此外,芜湖市还将积极谋划轨道交通,继续完善城市内部微循环体系,全力打造“畅通芜湖”。
四通八达的“大芜湖”有着怎样的未来?芜湖市将立足500-1000万人的城市规模,着力打造芜湖1个主城,建设江南城区、龙湖新城和江北新城3大主城区,并以中等城市的标准推动无城、湾沚、繁阳和籍山4个副中心城区建设。同时将完善“12+1”模式(即12个产业新城和大浦现代园区),建设新型城镇。为推进城乡统筹,芜湖市将在5年内实施1000个村庄整治工程。预计2017年,中心城区人口超过200万,建成区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市域城镇人口达300万人以上,城镇化水平超过70%。
宜居之城:以人为本的魅力迭生
来芜湖之初,“外地人”吴林曾困惑自己是否能融入这座城市。当这里的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她终于明白:拔地而起的高楼不是冰冷的水泥,而是人们温暖的家;数不清的地下管网、地面设施不是摆设,而是为市民生活保驾护航。
未来五年,芜湖将朝着宜居之城的目标大步迈进,吸引更多的人来此安居乐业。市住建委介绍,芜湖市将促进保障房与经济发展、城镇化推进和公共服务相统筹,与产业功能、城市功能和生态功能相协调,充分发挥保障房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作用。未来五年,芜湖市将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1000万平方米,并加快产业新城建设步伐。预计“十二五”末,芜湖市6个产业新城将初具规模,6个产业新城将协调推进。同时将在3—5年时间内对目前市区所有老旧小区进行全面整治。
城市发展离不开配套设施全面完善。未来五年,芜湖市将着重加强雨污分流、老旧小区改造、管网整治、市政园林提升建设,为城市管理夯实基础。根据芜湖市具体情况,将实施“三线、六面、六点”相结合的城市美化、亮化工程。对长江沿线、青弋江、扁担河两岸实施亮化工程,打造城市亮化三线;对银湖公园周边、方特欢乐世界、侨鸿——美食街、镜湖——步行街、高校园区、政务文化中心等六个较繁华区域实施整体亮化;对赭山、神山、镜湖、九莲塘、西洋湖、大阳垾等六个市区重要景观区域和节点实施美化提升。
生态之城:绿色发展的华丽蜕变
作为国家园林城市,芜湖的生态“成绩单”有目共睹。芜湖市未来的绿色发展之路该向何处延伸?
市园林部门介绍,未来五年,城市绿化将有质的飞跃。预计2015年,芜湖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将达到40%,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将达到11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将达到35%。未来五年,预计每年新增绿地面积不少于400万平方米,累计新建绿地面积2000万平方米。
未来,芜湖市还将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公园。芜湖市将着重实施“四湖六带十二园”建设,新建凤鸣湖、黑沙湖、龙窝湖、莲花湖等风景区,建成滨江公园二期,完成板城垾、保兴垾上游及支流、扁担河、清闸沟、天子港等景观绿化带,改造天门山、龙山公园、神山公园、三华山公园、汀棠公园、三潭公园,建设大阳垾、芦花塘湿地公园、江北新城公园,提升赭山公园、镜湖公园和九莲塘公园。同时,着力完善三级绿道系统建设,即区域之间建设绿廊,组团之间建设绿道,组团内部建设绿环。
生态城市建设离不开绿色发展的理念。未来,芜湖市将积极发展低碳、循环、绿色经济。例如大力发展绿色商品混凝土产业园,推广绿色建筑等。预计未来五年,芜湖市200万平方米的民用建筑达到65%及以上的节能标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面积2000万平方米以上。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陈旻)日前,芜湖市两个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顺利通过全省评鉴,获得省级技术创新成果奖。据悉,在全省20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中,仅有6个获得该项荣誉,而芜湖市占...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