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2月15日电(记者詹婷婷)大年初六,51岁的安徽工程大学教师许晓鸣并没有休息,她和伙伴们正在新“家”里为30多个孤独症孩子制定新一轮的康复训练计划。
有一个孤独症儿子的许晓鸣是一家社会公益组织——芜湖市孤独症协会的会长。几个月前,由于没有固定的场地,许晓鸣只有每次借一些单位和企业的办公室开展活动。“这样极不方便,而且很多‘慕名\’想来参与活动的家长找不到我们。”她说。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2012年9月,安徽省首个社会组织孵化基地——芜湖市社会组织培育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行。近半年来,已有包括芜湖海星社会工作服务社、芜湖市孤独症协会、镜湖区“一米阳光”志愿者协会等11家社会公益组织陆续入驻。
通过在协会的一系列课程和训练,孤独症孩子家长张女士的儿子、今年4岁的小杰(化名)病情有了明显好转,有望像正常孩子一样接受小学教育。“我开始并不信任一些民间组织。”张女士告诉记者,当她亲自到协会考察过,并了解到在“孵化基地”的社会组织是通过民政部门“审核”的,才放心带孩子过来。
据了解,芜湖市社会组织培育中心由芜湖市镜湖区镜湖新城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负责运营和管理,总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专门培育、孵化具有创新性的、有发展潜力的社区公益组织,培养社区组织骨干力量。
芜湖市镜湖区镜湖新城公共服务中心党工委委员童光娣表示,基层政府帮助特殊群体的专业力量有限,不应该对任何事情“大包大揽”。成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是基层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组成部分,可以让群众享受更好的专业服务。
“我们对开始创办、起步的社区社会组织提供关键性的支持,包括免费提供办公场地、办公设备、能力建设、注册协助等。”童光娣说,“同时,我们还给被孵化的社区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指导,减少其在后勤、办公方面的困难。”
芜湖民间爱心群协会副会长吕铮告诉记者,政府的支持让其协会减少了一大笔开支,进而让爱心活动的开展频率大大增加。“我们现在思考的是,如何加快发展壮大。”吕铮说,“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不用依赖政府的支持,而是像国外那样,有长期稳定的社会捐助来开展慈善活动。”
童光娣告诉记者,社会组织培育中心正在完善第三方评估机制和群众监督、实施或退出机制。“每个入驻的社会组织都必须提交一份3年的分阶段目标计划书。”童光娣说,“我们每隔一段时间进行测评,如果没有达到要求,就会让其退出培育中心,更换其他社会组织。”
据悉,芜湖市镜湖新城社区还计划定期邀请专家、高校老师给“孵化基地”内的社会组织工作人员上课,让其能更快“破壳而出”。
新闻推荐
1968年10月,经过红卫兵运动,两派对垒,平息武斗,县革委会终于在难产之后诞生了。文磊顺应潮流,和大城市知青一同上山下乡,被分到本县深山老林某大队的某个生产队,一个名叫崔萍的上海姑娘,分在紧邻的一个生...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