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代广 赵丹丹 付君兰
王道玉忘不了14年前的那个日子:他拎着一只行李箱,匆匆告别妻子和年幼的儿子,告别江畔这座山水如画的城市,踏上南下闯荡的路途,心中有一丝对未来的憧憬,但更多的却是离愁。14年后,位于鸠江经济开发区的雨之花卫浴有限公司运转有序,王道玉环顾着企业几幢标准化厂房和正在建设中的项目二期工地,脸上情不自禁流露出舒心的微笑:“十几年了,终于回家了!”
两番下岗 背井离乡谋生计
几十年光阴倏忽而过,从一个郁郁不得志的下岗人员,到南下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再到毅然回乡投资,王道玉感慨道:“聊起我的经历那可就曲折了。”3月中旬的一个上午,坐在布置简单的办公室,王道玉泡上一壶香醇的铁观音,将自己的就业创业经历娓娓道来。
1982年,20岁的王道玉从省轻工业学校毕业,踌躇满志地进了市塑料制品厂。那个年代中专生很吃香,再加上专业对口,王道玉很快在厂里当了“官”——企业生产科长。好景不长,五年后工厂倒闭,王道玉面临人生中第一次下岗。凭借学历和管理经验,王道玉随后顺利地在江南玻璃厂找到工作,从事人事工作。1993年,这家企业也倒闭了,王道玉再次遭遇下岗。
“当时结婚不久,孩子还不到一岁。”王道玉回忆说,为维持生计,之后自己开了3年的出租车,刚开始时赚了一点钱,后来市里要求把跑出租的“黄面的”全部换成“夏利”,“后来生意慢慢就不行了,钱也赔了进去。”
南下闯荡,是应一位朋友的邀请。其间,开出租车失败的王道玉正在南京做着销售,听朋友说广东那边机会多,王道玉考虑再三最终决定南下。回忆当初的选择,王道玉觉得非常庆幸:“如果没有当时的决断,不可能有后来的发展,更不可能回芜湖来创业。”
他乡创业 风生水起谱华章
采访中,记者在雨之花公司生产车间看到,一只只花洒半成品从生产线上顺畅“流过”,白色花洒镶嵌着蓝色的垫圈,成为一道漂亮的风景线。王道玉自豪地告诉我们,花洒是他的“拳头”产品,目前占全国市场销售份额的前五名,“我从2002年开始创业到现在,‘主攻\’的产品就是花洒。”
1999年,王道玉只身一人提着一只箱子到广东“闯天下”,初到广东的王道玉抱着的是去打工赚钱的念头,当时他并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走上创业之路。他在朋友的卫浴企业当了2个月的“学徒”,之前的专业功底,再加上聪慧的头脑,王道玉很快学有所成,被中山市一家企业聘为总工程师。在该企业上班的几年间,王道玉认识了一批做卫浴的企业负责人,并凭借自己的技术能力获得了他们的认可。2001年,一位企业负责人找到王道玉,表示想和他合伙另开一家生产花洒的公司,他愿意出资20万,王道玉凭技术入股,两人五五分成。
一年后,两人在佛山市创办的公司顺利投产。虽然只是一家小公司,却自此拓展开了王道玉的创业路。短短时间里,企业迅速发展壮大,2005年销售额达1500万元。合伙人随后将自己原先的企业与该公司合并,年销售额很快跃升至4000余万元。
尽管在广东发展有声有色,但王道玉心里一直牵挂着家乡。2010年,王道玉在鸠江经济开发区投资7000万元建“雨之花”,次年10月,厂房内第一次响起机器声。
叶落归根 梧桐叶茂“凤还巢”
在广东的十几年间,家乡情结始终在王道玉心中萦绕。决定回乡创业后,王道玉很快在芜湖买了一幢别墅:“现在正在装修,我准备把妻子从广东接回来,今后我们就在芜湖养老。”
如果说叶落归根心理是王道玉选择回芜湖创业的一个理由,那么,另外两个理由同样不容忽视。作为一名商人,王道玉清楚地知道,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将发展重心从沿海转向潜力更大的芜湖,正是顺应了这种“大势”。与此同时,芜湖的投资环境、服务理念也成了吸引他的“磁石”,“芜湖这几年的发展众所周知,绝对是一个能够吸引投资者的城市。”
企业投产一年半,证明了这座城市没有辜负王道玉的期望。“我们边建设边生产,目前为止销售额已经达到了5000万。”王道玉说,自己的重要客户“美的”在芜湖发展势头强劲,自己目前仅为这一家企业做的配套业务就达到了每年700-800万元。
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王道玉充满信心。他说,企业今年的销售额能达8000万元,2014年有望达1.5亿元,“我们预计企业二期工程全部结束后,年销售额将达2.5亿元!”王道玉告诉记者,目前芜湖这边主要是生产线,科研等仍在广东,他谋划着等企业办公楼建好后,将公司的研发、销售团队逐步转移过来,“在家乡这片热土上二次创业,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梦想。”
新闻推荐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首要政治任务。中央多次强调,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大兴学习之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不断开阔...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