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本报对江城实体店经营现状进行了报道。新形势下,实体书店是选择坚守、抗争,还是转型?是每一个关心实体店发展的人心中的疑问。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编审汪鹏生,畅谈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实体书店生存、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记者:近年来,全国各地实体书店倒闭消息络绎不绝,在芜湖也有类似案例,去年,一家经营10多年的书店悄然淡出江城市民视野,你怎么看待这些现象?
汪鹏生:据不完全统计,从2007年至2012年,全国倒闭的实体书店超过一万家。实体书店关闭这一现象近几年是愈演愈烈。而且,从目前来看,这种趋势暂时很难停下来。
我个人倒觉得,对于实体店的倒闭,也没必要那样谈虎色变、大惊失色。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些东西的存在与消亡本身是一个很正常的过程。在上世纪80年代,有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就很奢侈了,但很快,随着电视的横空出世,收音机消失了一段时间,但现在你会发现收音机在老年人群中它又多起来了,这就是市场逐渐走向一种细化与固定化的过程。过去,一个书店有10万、20万个品种,在我看来,将来这种情况将不大可能。
记者: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实体书店的落寞?
汪鹏生:原因很复杂,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阅读人群的改变。一般来说,我们所讲的实体书店关闭往往指的是普通社科类书店,快节奏时代,求学和求职占用了人们最关键的时间,而他们所需要的是辅导性图书。休闲的阅读、为提高自身修养的阅读群体正逐步萎缩。
二是阅读方式的变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依赖于网络和手机的阅读逐渐替代了传统阅读的休闲功能。网上的东西对阅读是一个很大的冲击,现在人们休闲上网可以随便听听歌、看看电影,过去看长篇小说,现在电视剧都能下载到手机上。
三是出版社的推波助澜。出版社没有好作品、好产品。当然,出版社也有自己的苦衷,经常出本好书会被盗版、得不偿失,为了生存,迎合读者,会选择一些浅性阅读、碎片化阅读类的产品。
记者:有种说法,认为实体书店终将消失,你怎么看?
汪鹏生: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人们素质的提高,实体书店肯定会存在,但盈利模式有变化,就像数字出版不能取代纸质出版一样,网络对实体书店肯定有冲击、会带来变化,但不至于毁灭。我预测,在将来,走专业化的实体书店会稳定下来,如:考试书店、法律书店、美术书店……这些书店虽然规模不大,但有自己的盈利点,他们的读者人群是固定的,因而能够支撑下去、有着较强的生命力。退一步说,实体书店的消亡并不可怕,当下浮躁文化导致人的文化素质、文化修养的降低和道德底线的下降才更为可怕。现在的图书市场,打眼看到的书大都是一些很浅的、很碎片化的书,真正对人们学养有提高的不多。
记者:不少读者更关心的是网上的书都是正版的吗?那为什么比实体店的卖的便宜很多?
汪鹏生:不能排除没有盗版,应该说,绝大多数还是正版的,特别是那些品牌购书网站。
网上图书的便宜有很多原因,我觉得主要有这样两点:一是众所周知的网络书店的运营成本远低于实体书店,实体书店有价格不菲的店铺租金和人力成本;二是进货时,网络书店能争取到更大优惠。一般来说,出版社给网络店商和实体书店的折扣在50%—55%之间。但有时候网店还能通过买断包销等方式争取到更低的折扣,而出版社在保证有盈利、而且能减少资金周转时间的基础上,当然乐于合作。实体书店很难做到这一点,它只能代购代销、经销包退。网络书店面对的是全网络的消费者,而一家实体书店的消费者大多只是所在的城市,这是实体书店做不到买断包销的重要原因,比如同一本书,在芜湖只有一个人买,但在全国范围内就会有上万个读者,网络书店的读者群不受地域限制。
记者:一般来说,什么样的书才会被认为是盗版?
汪鹏生:盗版有几种:一种是简单的模仿,把现成的东西,原模原样地复制下来;第二种是盗作者名,一位作家出名了,立马就会有许多冠以该作者的名字的盗版图书出现,比如,于丹一出名,她本人才出了两本书的时候,市场上就有了于丹作品集,作品集中有十几本,《论语》心得之后,《庄子》心得、《孟子》心得等都出来了,其实和于丹本人毫无关系;第三种是书、作者都是对的,但是把一册分多册,加入了其他内容。第四种是盗出版社。随便一本书,挂上其他正规出版社的名字。
记者:当下,实体书店如果想要生存,适应市场发展,要做到哪些?
汪鹏生:实体书店要想更好的生存下去,就必须走服务、走专业化的路子。在服务上,网上书店服务好,它能走进买书人的家中,走进读者的书房;而实体书店是要你走进他的门店,这样一对比,实体书店的劣势相当明显。在专业化方面,人群的专业、学科的专业,未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综合性书店会越来越少。比如,在大一些城市,能不能办一家女性书店,女人撑起了半边天,从恋爱、结婚、生子、育儿、保养等图书都有,看似很综合,其实很专业,这样的书店甚至还可以配备一些女性的化妆品。当然,走专业化的同时,浅阅读需求也还是要兼顾,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太大,人们也会厌倦读自己工作方面的专业书,到了一定年龄,也有休闲阅读的需求。
记者:目前,有一些实体书店为应对竞争,在图书之外的方面比如在环境上做文章、在书城为读者提供咖啡需求等等,你怎么看待这些现象?
汪鹏生:这个是可以的。一些文化人周末会来到这样的书店,喝喝咖啡、看看书,但是这一类的人现在很少了。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工作节奏快,不少的人周末都在加班,一般的人就算来书店也只会直奔主题去找自己想要的书,很少会坐下来。这种发展思路只能针对那些中老年人和少量的休闲人群。因此,我觉得这种理念也过时了。
记者:今年“两会”期间,有代表建议政府要加大对实体书店的政策性支持,你怎么看?
汪鹏生:实体书店的存在与消亡,是一个市场选择与社会发展的过程,政府在这方面介入太多未必是好事。当然,从文化层面上看,实体书店的存在是市场的一种平衡。我觉得国家可以在税收上提供政策支持,比如免税等。实体书店要发展,关键还得解决读者群问题,就像水一样,(政府)帮你把池塘做得再大、大坝修得再好也没用,关键要下雨、要有源头之水。
□本报记者戴卿/文 杨大伟/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记者 付君兰) 昨天是春分,春分过后昼长夜短,天气将更加温暖明媚。不过昨天的天气却不尽如人意,受一股新的冷空气南下影响,给芜湖市带来降水和大风降温...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