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最新的网络调查显示,母亲是家庭中课外陪伴孩子学习的主要人选,远高于父亲。家长们在陪孩子课外学习的时候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技能及综合素质。近三成家长表示今后可能会考虑为了陪读放弃自己的工作。 “陪读风”盛行,业内人士认为,家长应该明确自身的定位和对孩子的期望值,并积极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人格修养,才不会成为孩子的“陪读负担”。
开学后近五成家长坚持陪读
由芜湖市某英语培训机构主持的一项青少年课外学习的调研结果显示,家长对孩子的课外学习均表示出极大的参与意识。近四成家长表示,开学后无法保证每天陪孩子学英语,但是会确保每周的学习时间。近五成家长则会每天保证1小时以下陪孩子学英语。然而,无论家长们是否有时间亲自陪孩子学习,近五成家长都会为孩子报名英语课外辅导班,同样选择综合类辅导班的比例高于应试类。
令人吃惊的是,近三成家长表示今后可能为了陪伴孩子学习放弃自己的工作。
“陪读”成孩子的“心理负担”
“本来学习日语只是兴趣,但是妈妈跟着在教室外等我,就让我觉得非学好不可,否则对不起她。”芜湖市某英语培训机构日语学员、年仅12岁的李同学不置可否地说,自从妈妈开始陪她上辅导班后,她明显感觉学习努力了很多。
不可否认,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参与度增高,并身体力行地加入“陪读”行列,对孩子们养成自律习惯、提高学习成绩大有帮助,但与此同时,对那些平日成绩普通、独立性强的孩子们来说,家长全程参与课堂内外的学习,已经让他们感到压力倍增。
同样刚上五年级的周同学,英语一直不上不下,自从上学期末英语成绩跌破60分后,妈妈每天都会坐在一旁陪他听英语单词、写作文。周同学说他妈妈的外地口音很重,她读得并不标准,但也不好说她什么。对被“陪读”的学生来说,家长的热心无疑已经成为他们沉甸甸的一个“心理负担”。
陪伴时长与期望值无正相关
“家长在陪伴小学阶段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是很多小学生家长共同面临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在陪伴孩子参加课外学习的过程中,30%家长期待能够帮助孩子培养好的学习习惯,20%家长期待可以和孩子一起发现学习中的困难,找到好的解决方法。另外15%的家长希望通过对孩子的陪伴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其他家长则希望可以增加亲子间的互动,加深感情。
这项7-14岁孩子家长占据近8成的调查,侧重反映了孩子和家长对“课外学习”的不同心态。其中学生本人注重能力提高,而家长则为了调节参与的心态,认为“陪读后效果肯定比孩子独自上课要好”。
家长需要提高自身知识水平
从家长陪伴孩子学习的主要内容来看,多数家长并没有经过系统化训练,对自身角色的定位也不清晰。还有部分家长受限于本人学历水平,还需要提高自身修养和知识,才能为“陪读”注入助力。
陪孩子学习的方式中,家长认为最主要是为朗读或背诵单词、课文,其次为检查作业和复习旧课程。家长并非直接帮助孩子完成作业,而是为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发现并解决孩子学习问题。
家长陪孩子学习的知识主要来源于自己当年所接受的,无疑这与孩子今日的教学内容有一定差距。其中,高中及大专学历的家长最多从网络上获取陪孩子学习的知识来源。近三成家长表示他们没有经历过比较科学的青少儿教育研讨学习,所以找不到特别好的方法,大部分的方法还是通过从网上搜集资料、参加研讨班获得的,其信息的系统性还有待确认。家长需要努力学习增加涉猎,才能跟得上孩子们的脚步。
□林秀
新闻推荐
3月13日下午2点,正...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